點擊上方“笑薇讀書”關注并星標,和笑薇一起讀書成長,知識創富!
昨天暮色初臨時分,想到孩子爸第二天就要連著上8天課了,這是上課前我們最后的家庭時光,于是臨時起意,帶玥兮去湖邊新開的餐廳。
沒想到這場精心安排的“小確幸”,竟成了親子關系的修煉場。
第一次情緒風暴,來得有點猝不及防。
當發現不是去游樂場時,小人兒瞬間垮下笑臉,嘴里幾次嘟囔著,“這里沒什么玩的”……
好在只是有點不情愿,哄了下,很快就好了。
第二次對峙,發生在落日沙灘。
到餐廳附近時,正是日落時分,湖邊風景不錯,孩子爸提議,在湖邊轉會兒,玥兮見到有一片沙灘,開心地趕緊就跳下去了。
玩了十幾分鐘,感覺到風吹得有些冷,我們就起身準備去餐廳吃飯,我和斌哥走前面,玥兮走得慢,又貪玩,就落后了。
誰知,她情緒又來了,怪我沒等她,奶兇奶兇地對我發怒:“你們都不等我!”小嘴撅得老高,眼睛還生氣地瞪著我。
她爸看著生氣,沒忍住說了她幾句。
我呢,好歹最近一直在學習家庭教育,就耐著性子停下來,哄她往前走,“好,媽媽不走了,我在這等你,你快來。”其實我倆間隔只有七八米。
誰知這頭小犟驢就是不肯走,嘴里還恨恨地說:“你過來!”
我呢,一開始想勸說她跟上我們,就伸出手做出要牽她的姿勢,并溫和地對她說,“你過來。”
僵持了大概有30秒,她還是不愿意主動跟上,我覺得有點好笑,“算了,不跟小孩一般見識!”就返回去牽她,快退到她面前時,她這才把手不情愿地伸給了我。
牽上后,我告訴她,“ 你在我們的視線范圍之內,我們知道你是安全的,所以放心你跟著我們走,如果你還是個很小的嬰兒,爸爸媽媽肯定對你寸步不離,我們并不是故意不等你。”
也不知道她有沒有理解,但是后來沒有再責怪和抱怨我們不等她了。
第三次選擇權之爭,發生在選座時。
到了餐廳,我和斌哥選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了下來,因為那里正對著湖邊,視野很好,但玥兮不愿意,她更想坐進門那片弧形的用餐區域。見我們沒依著她,就又開始不高興了。
原本一路上,她已經積壓了很多情緒,我不希望她一直悶悶不樂,而且我想著,小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一起出來吃飯,對于坐哪兒,她也有權選擇,作為父母,能滿足她的,不是什么大事,就盡量滿足。
我手指著那片弧形用餐區,問玥兮,“你想坐那兒是不是?”她點點頭。
“行,那媽媽陪你去那兒坐一會兒,一會兒菜上來之后,我們再坐回去好不好?”
“嗯”。玥兮開心地答應了。
我和玥兮在那片弧形用餐區坐下后,她開始把玩手上的點餐牌,邊把玩還不忘告訴我,“媽媽,我想坐這兒,是因為我喜歡這個(點餐牌),因為它上面有個2,我喜歡2。”
“哦?原來你是因為喜歡2(餐桌編號),所以才想坐到這里的?”果然是小孩子,清奇的腦回路啊!
第四次沖突,爆發在搖晃的餐桌前。
斌哥見我們娘倆沒過去,他自己一個人看風景估計也沒意思,就湊到了我們桌,我和斌哥一邊聊天,一邊商量著吃什么,正在點餐呢,只見玥兮兩只小手扳著圓桌的邊沿,桌子瞬間開始搖晃了起來.......
孩子爸可能當天心情不好還是怎么回事,就又指責玥兮不應該晃桌子,玥兮眼淚頓時就奪眶而出,半躺在沙發椅子上哭,又不敢哭大聲……
我趕緊把孩子拉到另一邊用餐區域,把她抱在腿上,耐心地問她,“爸爸剛批評了你,你現在內心很難受是不是?”玥兮噙著眼淚點點頭。
“那你能告訴媽媽,你那會兒為什么要晃桌子嗎?”
“我想把桌子往我面前搬一點,桌子離我太遠了。”玥兮說。
原來,我們眼中頑劣的舉動,不過是因為孩子希望離桌子近一點……
餐桌是為成年人設計的,我們坐著剛剛好,但小孩子坐著,桌子就是會離得遠,是不方便用餐的,而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媽媽理解了,但是你想搬桌子,你能搬動嗎?桌子那么重。”玥兮流著淚搖了搖頭。
我安撫她,“爸爸剛對你兇,因為他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以為你搗蛋呢,但是下次,你想做什么時,可以告訴爸爸媽媽,尤其自己辦不到的事,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知道嗎?”玥兮乖巧地點點頭。
“好,那我們去爸爸那兒,你把剛才對媽媽說的這些告訴爸爸好不好?”
“你去說”。玥兮不愿意。
那行。于是我就承擔著這場父女沖突的調停者。
斌哥得知玥兮的初衷后,可能也意識到自己有些粗暴,后來很認真地跟孩子說了“對不起”,玥兮也原諒了她爸爸,父女二人總算和好了!
這次的吃飯小插曲讓我深深地意識到,其實不是孩子難教育,而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懂孩子。
孩子的世界很純真,也很感性,她們可能因為喜歡桌牌上的某個數字,而選擇坐在某一桌;
可能因為喜歡衣服上的某個小圖案,堅持選擇在我們看來甚至有點丑丑的衣服;
也可能只是因為希望能夠得著桌子,而笨拙地想要靠一己之力去搬動它……
然而,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行為卻是那么無理取鬧,甚至有些淘氣和挑釁,當父母不懂孩子,孩子也不順從父母的時候,親子沖突便時常上演!
但這不是孩子的錯。
錯就錯在,我們并不足夠了解孩子,只是站在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用成年人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思考,去想象,他們行為背后的需求和原因是什么?
我忽然懂得:所謂育兒焦慮,不過是成年人對童年的遺忘。
當我們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那些“作妖”是渴望被看見的吶喊。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
父母和孩子相處,需要時常把自己放到一個孩童的角度,否則我們將無法理解兒童,理解不了,自然就會用錯的方式去對待他們,甚至以愛之名傷害他們。
所以,需要學習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也許你會問我,帶娃吃個飯,就發生了這么多的小插曲,累不累?
我想說,養育孩子本就不是輕松的事情,但如果能在每天的一點一滴中,教給孩子應對情緒和有效溝通的正確方式,引導孩子合理地表達需求,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價值的,而這些學校不教,卻是孩子日后走向社會和人際交往非常重要的能力。
玥兮現階段屬于情緒化思維的階段,父母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如果不懂她的心理只是簡單粗暴地教育,無疑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范,不利于孩子今后身心健康的發展。
在我們80后、90后成長的時代,父母忙于謀生,沒時間,也沒有足夠的認知和耐心來引導我們認識情緒、應對情緒和解決沖突,所以從小,為了讓父母省心,我們寧愿壓抑情緒、不表達需求。
在這樣的養育方式下,長大后,我們逐漸活成了“空心人”。
看似沒有情緒,然而情緒來了,卻無法調節,越來越內耗、越來越悲觀;內心冷漠缺愛,不會愛自己,也不會愛別人;常常茫然,沒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難活得快樂。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修剪枝椏,把孩子培養成沒有個性,看似聽話懂事的木偶,而是學會用孩子的眼睛仰望星空,尊重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生命的主體性和個性化需求。
當我們不再執著于“糾正”,而是開始“懂得”,才能看見孩子,讀懂孩子,教育才能真正輕松有效。
笑薇,南方姑娘遠嫁西北,靠讀書自由生活,曾在企業打過工,也在體制內試過水,當過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執著追夢。著有《左手閱讀,右手寫作》,當當第十屆影響力作家,高級數字心理咨詢師,天賦解讀師。
作者丨笑薇
排版丨傾晨
圖源丨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首發公眾號丨笑薇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