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說,她家閨女放學回來,悶悶不樂地跟她嘀咕:“媽媽,班上某某摸我屁股。”
寶媽一聽也沒多想,都是小孩子,大概是調皮了。
于是,她順口回了一句:“他是不是跟你鬧著玩呢?”
結果女兒低著頭,小聲說:“不是,就是不舒服。”
寶媽跟我說起這事的時候,臉上全是懊悔:
“我當時就想著,孩子是不是小題大做了,沒想到她真的挺難受的。要不是她又憋了一會兒跟我說,我還真沒當回事。”
有時候孩子說:“媽媽,誰誰摸我/推我/親我了”,我們下意識會覺得:
“應該沒事吧。”
“孩子是不是敏感了。”
“孩子間打鬧很正常。”
但其實,孩子鼓起勇氣跟我們開口的那一刻,其實是在給我們遞信號:
“媽媽,你會站在我這邊嗎?你會不會信我?”
而我們的回應,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我們的第一反應
當孩子說:“媽媽,有人摸我。”
有的媽媽,可能會比較激動:“啊?怎么回事?你快說說,誰動你了?!”
還有的比較佛系,拍拍孩子腦袋:“小朋友鬧著玩吧,沒關系。”
甚至還有那種直接否認的:“小孩子,懂什么摸不摸的?”
我們雖然平時嘴里會說“別怕,有事找媽媽”。可真到事兒上,我們的第一句話,往往帶著自己慣常的思維慣性。
我們怕出事、怕誤會、怕自己反應過激,甚至有點“自欺欺人”地希望“這事別真發生”。
但是,孩子那句話,其實是他們很不容易鼓起勇氣才說出口的。
要是我們沒接住,很可能以后孩子再遇到事兒,就不想再開口了。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的一句話,決定了孩子以后信不信你,敢不敢和你說心里話,甚至影響他對“自己身體界限”的認識。
我們如果總是用“別大驚小怪”“沒事,小孩子玩鬧而已”來搪塞,其實是在無形中告訴孩子:
你的不舒服,不重要,是錯覺。
這樣一來,孩子容易變成困惑,以后遇到更嚴重的界限侵犯,反而不敢反抗、不敢開口。
二:我們該怎么回應?
當孩子說“有人摸我”時,我們不要慌張,而記住以下5個字:
①信——第一時間,先信孩子
不管孩子說的是“大人”還是“小朋友”,不管事情聽起來多奇怪,都請先相信孩子!
我們可以溫柔地說:“媽媽相信你說的,也很謝謝你第一時間告訴我。”
這樣,孩子才能覺得“我有安全感,我沒做錯,媽媽是站在我這邊的”。
②穩——自己別先慌了神
作為媽媽,聽到這種事變激動很正常,但我們還是要先深吸口氣,表面上裝鎮定。
如果你立馬炸毛:“誰干的?我要揍他!”孩子反而會害怕,不敢細說了。
我們可以抱一抱孩子,淡定地說:“你別害怕,有媽媽在。”
③聽——讓孩子慢慢講
我們不要著急盤問,更不要一上來就質疑。
“你是不是記錯了?”、“是不是你先弄人家?”這些千萬別說。
我們可以像聊家常一樣問:“你愿意和媽媽講講,到底發生了什么嗎?慢慢說,媽媽聽著呢。”
④問——有技巧地追問細節
我們別一上來,就連著好幾個問題追問,孩子會有壓力。
可以溫和地問:“是在什么時候、哪里、是誰?”“你當時感覺怎么樣?”
重點是關心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要“證據”。
⑤護——讓孩子知道,你會保護他
不管事情有多大或者多小,最后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有事媽媽會幫你解決,媽媽會一直保護你。”
如果真的涉及到嚴重情況,該報警報警,該和老師溝通就溝通,別自己扛著,也別裝沒事。
說到底,孩子遇到的那些“不舒服”,有時候大人眼里是“小事”,但在他們心里卻是“大事”。
我們的一句“媽媽信你”“你做得很好,及時告訴我”,其實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不是天生會保護自己,他們的安全感,很多時候,就是來源于我們的一個眼神、一次擁抱、一句“媽媽在呢,別怕”。
別怕“談身體”,別怕“談隱私”,別怕孩子覺得你嘮叨。
我們平時有空,也多跟娃聊聊:“如果有人讓你不舒服了,你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永遠都信你,也一定會保護你。”
多跟孩子聊聊這些“看起來難開口”的話題,反而是保護他們最溫柔、最有效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