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有個朋友和我哭訴,快被她兒子逼瘋了。
一年級的小學生,一頁數(shù)學題和10個生字抄寫,她兒子從晚上8點寫到半夜1點。
朋友和她老公不打不罵不玩手機,就純陪,陪到她兒子寫完作業(yè)。
這……
不打不罵是對的,但也沒幫到孩子啊,花這么長時間耗著,就純陪,也不是有效陪伴啊?
我建議朋友:應該讓孩子嘗到學習的甜頭而不是痛苦,不然以后更難受。
比如,規(guī)定孩子1個小時寫完,然后一家人一起出門逛逛吃個雪糕,或者一起下下棋、玩玩具。
重點是家人陪伴,這個過程必須沒有打罵只有夸獎鼓勵,可以多試幾次。
好多父母以為,學習不陪著,孩子就不積極;作業(yè)不盯著,孩子就不會自覺。
卻不知道,陪學時間越長,父母的角色就越接近監(jiān)工,哪有孩子喜歡喜歡一個監(jiān)工呢?
陪孩子寫作業(yè),很多父母的方式都錯了
陪讀這件事,在很多父母眼中毫無技術含量,不就是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有不懂的地方,隨時提供幫助。
然而,有些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yè)時,感到很痛苦,都是和陪伴過程中壞習慣、不經意的話有關系:
愛催促,給孩子制造緊張感
“趕緊洗手,抓緊時間,快點寫作業(yè),一會兒還要背英語,一會兒就沒時間……”
可是,媽媽過度的嘮叨、頻繁的催促,只會讓孩子愈發(fā)局促、緊張和害怕。
總愛干預孩子
孩子正在算數(shù)學題,旁邊的媽媽食指一伸,等不及孩子自己檢查,直接點出錯誤。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父母總是指手畫腳,到頭來剝奪的是孩子學習自主性,破壞的是孩子思維連貫性。
愛咆哮
“這是5,你寫6干啥?你在學校都學了什么,啊?”
父母不停地訓娃,最后只剩下那個一邊哭一邊抹眼淚的孩子。
孩子在寫作業(yè)時,父母的情緒越失控,音量越高,孩子只會越絕望無助。
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家長不一定多優(yōu)秀,但家長至少會管住自己。
向孩子示范好的生活習慣,那些不好的習慣,父母也盡量遠離,教育孩子時顯得更有說服力。
父母以身作則的自律,就是最有效的教育!家長們身體力行,做好自己,孩子也會耳濡目染!
優(yōu)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懂得放手的父母
一位資深老師說:大量優(yōu)秀的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懂得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作業(yè)負責。
有些父母可能不明白,為什么不陪孩子,孩子反而更自律、更自覺呢?
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是分: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父母陪著孩子寫作業(yè),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這是來自外在的壓力。
而父母放手,孩子反而會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這就讓孩子的內驅力激發(fā)出來了。
幫孩子找到興趣點,在興趣學習中孩子也有堅持不下來的時候,這時父母要適時參與并鼓勵,讓孩子找到成就感,家長需要的是引導支持,而非強迫。
我閨女剛開始寫日記時,她允許我看,但不可以說出去,我就用鉛筆把寫得有趣和好的部分畫出來,再寫上我的感受。
并告訴她這是我們兩個之間的秘密,后期我再加入建議,她現(xiàn)在非常享受寫日記。
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寫作,也拉近了親子關系。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內驅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fā)它而不是破壞它。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愛來支撐,我們也要學著做一個有松弛感的父母。
父母不焦慮、不功利、不施壓,做孩子堅強的后盾,孩子的“內驅力”自然會被喚醒。
慢一點,松一點,教育的路上是享受。
我覺得卷的路上,除了金錢更是時間和精力,家長累孩子也累。
換個方式或許都能遠航,一味的卷只會透支孩子的活力。
想讓孩子有內在動力,家長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讓掌控感回歸孩子自身。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孩子就是一匹馬,他要去遼闊的遠方看美景,需要的是自己奮蹄疾馳,而不是靠馬鞭抽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