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的璀璨星河中,每一位醫者的成長都是點點星光的凝聚,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正是這星河中最閃耀的成長航程。
在這段充滿挑戰與成長的旅程中,他們經歷過失敗的挫折,也品味過成功的喜悅,那些哭過笑過的日夜,將化作他們醫者生涯最珍貴的成長印記,讓我們走進幾位住培醫師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心路歷程。
初入臨床——在醫學的迷宮中穿行
一年級住培醫師李佳佳:初入臨床,我如獲至寶地捧著嶄新的聽診器,白大褂口袋里塞滿了各種臨床手冊,仿佛這些工具能成為抵御緊張焦慮的安全墻。但患者的咳嗽聲擊碎了我的天真幻想——他們總不按教科書來生病,發熱曲線像心電圖般起伏難測。經過一次次叩診觸診的實踐,讓我逐漸讀懂病癥的潛臺詞:醫學沒有萬能公式,唯有在個體化的迷霧中尋找解法。
我逐漸領悟到醫學實踐的本質是一場西西弗斯式的修行。帶教老師牽引我的指尖滑過肋間隙,掌紋與肌理相觸的瞬間,我突然領悟希波克拉底誓言里“藝術”二字的深意——當淡黃色胸腔積液終于順管流出,那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兩個生命共振的私語。
每當寫病歷感到疲憊時,我總會想起那第一面帶著我名字的錦旗,紅綢上的“白衣天使”四個字,早已化作我在迷宮中執著前行的勇氣。這或許就是規培的意義,在技術與溫度的交織中,慢慢成為能托起生命重量的人。
挫折中前行——汗水與淚水并存
二年級住培醫師陳佳:作為一名住培生,這兩年的經歷像一場淬煉身心的修行。幸運的是,我的成長路上始終有老師們的托舉,他們不僅教我“如何看病”,更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醫生”。記得我第一次因腦卒中病情復雜在溝通上被患者質疑刁難時,聽到我私下的抱怨,帶教老師沒有責備,他一步一步地給予我指導,讓我掌握了急性腦卒中的識別、處置以及轉診指征;事后輕聲說“醫術和醫患溝通可以練,但敬畏之心不能丟,醫學的嚴謹,始于每一處細節的敬畏。”這句話至今我銘記在心。
在各個科室輪轉中我曾以為治病只要開對用藥處方,直到目睹老師為患者擦拭口角、調整衣物等,且握著艾滋病患者的手問診。我學會在開檢查單前多問一句“您今天怎么來的醫院”,在告知病情時躬下身與輪椅老人平視。這些瞬間讓我明白:醫學不僅是技術,更是人與人的托付。
破繭成蝶——逐光而行,醫路蛻變
三年級住培醫師戴鈺昭:住培三年,是我的一場蛻變之旅。面對復雜的病情和高強度的工作,我曾感到迷茫和焦慮。但在帶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每一次成功為患者緩解病痛,都讓我收獲了莫大的成就感。這三年,我在病房里穿梭,在夜班中堅守。每一次的實踐操作、病例討論,都讓我不斷成長。我學會了如何與患者溝通,如何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做出判斷,如何在團隊協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年住培,讓我從青澀的醫學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醫生。這段經歷,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寶貴的財富,讓我在未來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去守護每一個生命。如今即將畢業,我即將帶著滿滿的收獲與感恩,踏上新的征程。
醫者·師者·引路人
超聲醫學科住培導師兼教學秘書田麗:初任教學秘書時,我滿懷熱忱,卻又如履薄冰,深知醫學教育責任重大。從零開始,我以“學習者”的姿態走進這片沃土,用一年時間走進每一位帶教老師的課堂,聆聽、記錄、思考,只為精準把握師資特點,優化教學安排。漸漸地,我的角色從“觀察者”轉變為“指導者”,與帶教老師們共同探討教學方法,提升授課質量。對住培政策,我曾如霧里看花,而今卻能精準解讀、靈活運用;對住培醫師的培養,我曾以為“傳道授業”足矣,后來才懂得,真正的教育是“以心傳心”。在陪伴住培醫師成長的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需尊重每一棵樹木的生長規律,因材施教。醫學之路漫長而艱辛,我們既是引路人,也是同行者。
住培不是終點,而是職業生涯的起點,更是一筆伴隨終身的財富。這段經歷賦予的臨床能力、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將成為每一名住培生未來行醫路上的明燈。據了解,長沙市中心醫院作為湖南省首批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已走過了十余年的育人之路。
未來,醫院將繼續以培養“有溫度、有技術、有情懷”的卓越醫師為己任,為健康中國培育更多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醫學接班人。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