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充16歲重病男孩任俊杰去世,讓大家以及其父母無法接受,在臨走之前和同學們進行了一場充滿溫情的畢業照拍攝,這本來是件充滿正能量的事件。
但最近,任俊杰的三名同學卻因為戴口罩遭受到了網絡暴力,一些心術不正的網友對三名學生進行網暴這件事,也被牽扯到了互聯網的輿論之中。
為何他們戴口罩會遭到網暴?難道真的是他們的錯么?
事件回顧
2025 年 5 月 17 日,四川南充儀隴縣總醫院的廣場上,出現了感人至深的一幕,儀隴一中初三(2)班的 60 多名學生,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步行兩公里來到醫院,只為與病重的同學任俊杰拍攝一張特殊的畢業照。
任俊杰,一個本應在校園里和同學們一起為中考沖刺、暢想未來的 16 歲少年,卻在 2024 年 11 月被無情地確診為非霍奇金淋巴瘤,這是一種惡性腫瘤,患病后的他多次休學治療,但即便在病床上,也從未放棄學習,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堅韌。
隨著病情的惡化,5 月初,醫生告知家屬已無治愈希望,家人無奈將他轉回儀隴縣醫院,只希望他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能離家鄉更近一些。
當同學們得知任俊杰無法回到學校參加畢業照拍攝時,他們做出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決定:一起去醫院,和他在病床上完成這次畢業照的拍攝。
這個提議得到了全班同學和老師的一致支持,甚至連醫院的醫護人員也被這份真摯的同學情所打動,為他們提供了諸多便利,拍攝當天,任俊杰戴著氧氣面罩,穿著校服,被同學們小心翼翼地推到廣場上。
他面色蒼白,身體虛弱,但看到同學們的那一刻,他的眼中閃爍出了光芒,蒼白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燦爛笑容,同學們將他簇擁在中間,各科任課老師也紛紛加入其中,大家一起留下了這張特殊而又珍貴的畢業照。
然而,命運總是如此殘酷,就在拍完畢業照的十幾個小時后,5 月 18 日凌晨 4 點,任俊杰因多器官衰竭,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深愛的家人、同學和老師。他的離去,讓整個班級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也讓無數網友為之惋惜落淚。
戴口罩同學遭網暴
這本應是一個關于友情、關愛與生命教育的溫暖故事,卻因照片中三名戴口罩同學的出現,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照片在網絡上傳播后,一些網友將目光聚焦在了這三名戴口罩的同學身上,開始對他們進行無端指責,“戴口罩就是不尊重生病的同學”“怕傳染干脆別來,來了還裝模作樣”“虛偽,在這種場合還戴口罩” 等惡意評論如潮水般涌來。
甚至有一條 “戴口罩的人沒必要出現” 的評論,短短時間內就獲得了上萬點贊,這些言論迅速發酵,三名同學的社交賬號被曝光,遭受了人肉搜索和大量私信辱罵。
面對突如其來的網絡暴力,三名同學及其家長感到無比委屈和憤怒,他們站出來解釋,當天這三名同學是因為感冒了,怕傳染給本就身體虛弱的任俊杰,所以才戴口罩。
班主任也緊急出面澄清,在拍攝畢業照前,已經明確告知同學們是否參加完全自愿,而全班同學都主動選擇參與,戴口罩只是出于健康考慮,沒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
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在轉發這一事件時,也強調這場活動體現了教育的溫度,不應被惡意曲解,但即便如此,網絡暴力的浪潮仍未平息,對三名同學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
網絡暴力的背后
這起事件中,網絡暴力的出現并非偶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網絡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在發表言論時,不必擔心現實中的后果,從而出現了 “去抑制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受到社會規范、道德約束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在評價他人或發表意見時會較為謹慎,但在網絡世界里,這些約束被大大削弱,使得一些人變得肆無忌憚,輕易地對他人進行攻擊和指責。
同時,“領頭羊效應” 和從眾心理在網絡暴力的發酵過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一些人率先發表攻擊性言論并獲得大量點贊后,其他不明真相的網友往往會盲目跟風,不假思索地加入到指責的隊伍中,從而導致網絡暴力愈演愈烈。
就像在這起事件中,最初可能只是個別網友的惡意揣測,但隨著點贊和評論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跟風指責,最終給三名無辜的同學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此外,部分網友缺乏對他人的基本理解和同情心,也是網絡暴力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僅僅憑借照片中的一個細節,就主觀臆斷地對他人進行評判,而不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在他們眼中,似乎只有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完全忽視了他人的感受和處境,這種冷漠和自私的行為,無疑是對網絡環境的一種嚴重破壞。
類似事件回顧
事實上,因網絡暴力而給當事人帶來巨大傷害的事件并非個例,2023 年,湖南桑植一中學生符文迪在 “高考百日誓師” 大會上發表了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講,她充滿斗志的模樣本應得到鼓勵和贊美。
然而,視頻被上傳至網絡后,卻引來了大量諷刺挖苦的評論。有人嘲笑她的表情,有人對她進行精神和人格層面的攻擊,幸運的是,符文迪內心足夠強大,沒有被這些惡意言論擊倒,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用實力回擊了網絡暴力。
同樣在 2022 年,鄭靈華染著粉色頭發,帶著碩士錄取通知書去看望病床上的爺爺,并將照片分享到社交平臺上,這本是一件充滿溫情和喜悅的事情,卻沒想到遭到了網絡暴力的侵襲。
多個營銷號盜用她的照片,包裝成賣 “專升本” 課程的廣告,隨后許多陌生人開始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她的粉色頭發,甚至編造低俗謠言,長期的網暴讓原本積極樂觀的鄭靈華逐漸變得沉默寡言,最終在 2023 年 1 月,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在遺書中,她將網暴列為內心創傷的首要原因。
這些事件都深刻地反映出網絡暴力的巨大危害,它不僅會對當事人的心理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每一起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都值得我們深刻反思,我們的網絡環境究竟怎么了?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上演?
個人看法
在南充 16 歲男孩畢業照離世這一事件中,我們首先應該看到的是同學們之間那份真摯而深厚的友情,以及老師、學校和醫院為了滿足任俊杰的心愿所做出的努力。這是一場充滿愛與溫暖的生命教育,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同學們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不離不棄,什么是真正的同學情誼;老師們則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學生們上了一堂比中考更重要的人生課。
而對于三名戴口罩同學遭網暴的遭遇,我們更應該感到痛心和憤怒,他們本是出于對患病同學的關心和愛護,才選擇戴口罩,卻沒想到因此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我們,網絡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覷,它就像一把無形的刀,隨時可能傷害到無辜的人,作為網絡用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刻保持理性和冷靜,在發表言論之前,多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話是否合理,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我們不能僅僅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就對他人進行惡意攻擊和指責。在面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時,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要成為網絡暴力的參與者。
信息來源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