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多措并舉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取得顯著進展
它們,在海南生機無限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曉夢 通訊員 周文漪
40年,從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現在的7群42只——這是海南長臂猿“常住猿口”數量的變化,其家族在日益壯大。如今,它是全球長臂猿類群里唯一實現穩定增長的種群。
棲息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的海南長臂猿。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25年,從900余株增長到目前的近3.2萬株——這是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坡壘種群在海南展現出的生命力,當前,坡壘種群正得到有效恢復。
萬物有靈,生生不息。
今年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近年來,我省對照《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相關要求,不斷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政策體系,建立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估,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縮影和典范。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熱點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邸偉杰表示。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海南百花嶺文化旅游區,網絲蛺蝶自在飛舞。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生物多樣性,海南“多”在哪?
縱觀這一熱帶島嶼,這里分布有獨特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同時擁有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其中珊瑚礁、海草床分布面積全國最大,分別約占全國面積的95%和64%。
698種陸棲脊椎動物、4689種本土野生維管束植物、340種海島潮間帶生物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寶島萬物生”畫面……
萬物在此共生,受益于不斷構建的一張張“安全守護網”——
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明確全省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圍繞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等4個優先領域,共提出28個優先行動,為各部門、各市縣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路線圖”。
生長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內的植物——假蘋婆。通訊員 孟志軍 攝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越來越有“國際范兒”,去年,我省聯合生態環境部舉辦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積極構建國際交流合作網絡,持續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
五指山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去年同步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明晰生物多樣性“家底”。此次調查不僅有助于完善物種名錄,還推動市縣實現制定專項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從0到1”的突破。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片紅樹林綠意盎然,引來成群白鷺。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海口連續3年監測到海南特有珍稀物種露兜葉山蟌,說明露兜葉山蟌在海口有較為穩定的種群。文/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習霽鴻 圖/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
建設珍稀瀕危物種和重要遺傳資源繁育基地、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項目等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一系列創新性的保護措施和政策出臺,為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此外,我省生態環境、林業、海洋、農業、自然資源、海關等部門,既在各自所轄專業領域“分兵把口”,又多部門“聯動跨界”協同,不斷形成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合力。
在五指山市阿陀嶺熱帶雨林,生長在枯木上的小皮傘屬真菌。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這一項項行動,見證著我省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決心。
從海南長臂猿的歡鳴到坡壘種群的復蘇,從熱帶雨林的茂盛到海洋生態系統的豐富,每一處景象都是大自然賦予海南的獨特寶藏。海南也正以積極行動回應著這份饋贈,努力守護“寶島萬物生”。
(海南日報海口5月21日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