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許多曾經在《山海經》《封神演義》等神話典籍和教科書中出現,卻久已“銷聲匿跡”的動物,已經悄悄回到我們身邊。“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連續5年現身南通沿海;勺嘴鷸成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常客”;東方白鸛“拖家帶口”有了“揚州戶口”;勺嘴鷸、麋鹿、豹貓、鳳頭白鴨……那些曾經遠離我們的自然精靈,再次與我們共享這片美麗的家園。
勺嘴鷸、黃胸鹀、白琵鷺……生態換新顏,翠羽翩然回
成語“鷸蚌相爭”很多人耳熟能詳。鷸是一種水濱鳥類,種類繁多,其中有一種嘴巴像勺子的鷸,就是勺嘴鷸。2008年,它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CR)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江蘇,近年來多地都曾觀測到這種可愛的小鳥。每年春秋兩季,勺嘴鷸會經停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極危物種勺嘴鷸全球種群僅600只,如今,在條子泥區域最多時可以觀測到200多只。
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如今,不少罕見的鳥兒頻頻現身,為江蘇增添了絢麗的色彩。中華鳳頭燕鷗為候鳥,被稱為“神話之鳥”。目前,中華鳳頭燕鷗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極危,并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2021年7—8月期間,中華鳳頭燕鷗曾活躍在南通如東沿海灘涂。近年來,南通有多次中華鳳頭燕鷗的發現記錄。
近一年來,世界極度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鹀多次現身蘇州地區。黃胸鹀別名禾花雀,因其喉部耀眼的金黃色羽毛,也被譽為“林中金鳳凰”。2002年以來,由于棲息地破壞和人為非法捕獵,約有90%的黃胸鹀消失了。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將黃胸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距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2021年2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發布,黃胸鹀的保護級別提升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24年5月,黃胸鹀光臨位于長江邊的太倉白茆口生態濕地,鳥類調查員在此地首次發現2只黃胸鹀。2025年5月6日,江蘇太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調查員在震澤省級濕地公園進行鳥類監測調查時,一次性統計到了77只黃胸鹀。
長相特別的白琵鷺,以尖尖的長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四月正值春遷鳥類過境,淮安濕地與動物保護協會在一處蟹塘發現了一小群停歇的白琵鷺,有一只黑臉琵鷺混群在其中。協會副會長余星翰介紹說,這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種,為淮安野生鳥種新記錄。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 “鳥界國寶”。2009年,全世界東方白鸛野生種群記錄不到3000只,為瀕危鳥類。2007年,當地第一次發現東方白鸛在輸電鐵塔上筑巢,經過長期保護,如今高郵境內的東方白鸛數量從2007年的一兩只發展到2024年的200多只。2025年,高郵境內有80余處東方白鸛巢穴,全部建在輸電鐵塔上。今年,有40多對東方白鸛育雛,新添了100多只東方白鸛寶寶。
曾經的神話“仙騎”,如今在鹽城濕地繁衍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騎的就是麋鹿,如今這種“神奇動物”在鹽城已經集結成群。自1986年從英國7家動物園引進39頭麋鹿,鹽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三十多年的有效保護,麋鹿種群數量已達8216頭,占全世界近70%。
在連云港的山林間,活躍著一種神秘的“喵星人”——豹貓。2017年6月,一只豹貓在夜間被車撞傷,經救治后放歸山林,當時豹貓已經在當地絕跡20多年。2020年,連云港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的紅外相機首次清晰捕捉到一只豹貓的身影;2022年,在灌云也發現了一只受傷豹貓。
豹貓在2021年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是生態環境健康的指示物種。當地發布《連云港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2022—2030)》,并規劃建設14個濕地公園,為豹貓等野生動物創造了更好的生存環境。
“紅掌撥清波”,多種“小精靈”再現江蘇水域
頭戴“鳳冠”,全身雪白,嘴巴、腳蹼為黑色,“爆炸頭”的鳳頭鴨曾是康熙皇帝喜愛的“宮廷鴨”,也常出現在明清的文字、畫作中。2005年“鴨稻共作”時,鎮江市天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戴網成在田間發現了幾只代“鳳冠”的鴨子,毛色各異,后經考據發現這種鴨子原本應是白羽。經過揚州大學與天成公司近10年的共同努力,終于在2013年恢復了鳳頭白鴨種群,讓其在“隱身”300年后重現江湖,這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白羽鳳頭鴨遺傳資源群體。2019年,鳳頭白鴨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2020年,該品種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正式冠名為“潤州鳳頭白鴨”,現有種群規模5000余只。
如今,越來越多的“小精靈”再現江蘇水域。作為唯一生活于淡水的江豚物種,長江江豚2021年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同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自2020年起實施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政策,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撈對江豚食物鏈的破壞,2025年科考數據顯示,長江干流江豚數量回升至1240頭,鄱陽湖種群突破570頭,首次實現自然種群正增長。
2024年11月5日,淮安濕地與動物保護協會進行候鳥調查工作時,記錄到了一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這只雄性青頭潛鴨和一只白眼潛鴨成對出現在白馬湖國家濕地公園,由于白馬湖濕地公園近年持續封閉保育、生態修復工作持續推進,該區域成為包括青頭潛鴨、花臉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等珍稀候鳥在白馬湖的重要越冬地。
螢火蟲重現江邊,點亮孩子們的童年
“車胤囊螢”的典故家喻戶曉。曾經,螢火蟲越來越少見。“2021年起,我們連續多年在軍山自然保留地觀測到螢火蟲(黃脈翅螢)種群。種群規模達50余只,結合南通市上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推斷,軍山自然保留地可能是南通市唯一現存的野外螢火蟲種群。”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工程師程攻告訴記者。
螢火蟲是世界公認的生態環境指示生物,對生態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尤其對水污染、光污染的反應尤其靈敏。“這次發現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正在慢慢改善。”程攻表示。
江蘇立法保護“神奇動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江蘇將在全國率先完成以縣域為單元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基本實現全省陸域“全覆蓋”。截至目前,在全省95個縣(市、區)中,已有93個全面完成調查,調查發現物種數更新至8842種,記錄到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76種,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受威脅物種132種。
近年來,江蘇一直在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為“神奇動物”構筑起堅實的法律保護屏障,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格局。2024年9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印發《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綱要(2024—2035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也正式施行。
此次《條例》從三個層次出發,推動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體系,包括加強江蘇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包括長江、太湖、沿海灘涂等流域區域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寧鎮山脈、宜溧山脈、云臺山脈等低山丘陵區域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入海河口、海灣、牡蠣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同時,強化農田和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城鎮化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二是加強江蘇特色生物物種的保護,如銀縷梅、寶華玉蘭、秤錘樹等珍貴、瀕危維管植物資源;丹頂鶴、麋鹿等珍貴、瀕危陸生脊椎動物資源;中華虎鳳蝶、拉步甲等珍貴、瀕危陸生昆蟲資源;長江江豚等珍貴、瀕危水生生物資源。三是加強江蘇生物遺傳資源保護。
通訊員 王從帥 周敏軍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 花宇 顧瀟 王菲 李子璇 王曉宇 高達 曹德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