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刷到一個家長的朋友圈:
“孩子心,海底針。
孩子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當媽后,竟然體驗了一把老公當年追我時,天天猜我心思猜不透的憋屈。
沒想到戀愛時的子彈,當媽后正中眉心。”
看完我瞬間笑噴!太真實了!
作為老師和媽媽,每天在學生、自家娃之間輪番上演“你猜,我不說”“你追,我就躲”“你溝通,我不在線”的戲碼,太懂這種為人父母的無力感了。
有時候你是真的想不通,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叛逆、不溝通、一點就炸了?
心理學家黃仕明曾說:
每一個負面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正面需求。
如果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叛逆行為,就很容易忽略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求救密碼”。
尤其是孩子身上出現的這三個征兆,父母一定要注意……
這學期一開學,我就發現兒子特別沉迷打游戲。
既不能完全禁止,又不能放任不管,說實在的,我當時是真的很兩難。
后來我去知乎搜了些類似“孩子為什么突然沉迷虛擬世界”的問題。
這才發現,我兒子的問題不是特例,有很多父母,都正煩惱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網絡小說這些事。
記得當時有一位爸爸的分享,讓我印象很深刻。
他兒子13歲。
一開始,他兒子只是偶爾熬夜刷手機,時間久了,漸漸出現厭學請假的現象,最后甚至發展到了想要輟學。
眼瞅著兒子快要被手機拖“廢”了,他不得不到處“找解藥”。
病急亂投醫了一段時間后,才終于找到問題所在。
原來在他兒子小的時候,因為他和妻子工作都在外地,兒子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留守兒童。
雖然后來他們把兒子接到了身旁,但因為缺少了從小日夜相處的情感積累,他們經常把兒子的一些情感需求,都認為是兒子太黏人,不體貼大人。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一次次得不到回應,自然就把手機當作了情感寄托。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曾說:“所有的上癮,都是絕望的替代品。”
孩子缺少了與真實情感的真實鏈接,就會錯把虛擬世界中提供給他們的情緒價值,當做唯一的情感依賴。
所以你看,當我們想不通孩子為什么總是抱著手機時,其實他是在用這個“信號”告訴我們:
“我需要更多的陪伴和關注。”
這個時候,建議父母試試這些方法:
1、設定固定的“家庭時間”,在無電子設備的時間內,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一件事,哪怕只是一起看會書、做一次手工、打一次球;
2、父母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告訴孩子如何在需求和欲望之間達成平衡。
3、用一些現實中的成就感,比如運動、戶外活動等,去代替虛擬世界帶給孩子的多巴胺滿足。
當把陪伴和關注作為橋梁,就能引著孩子看到現實世界的精彩。
和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一本書中作者寫過的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找作者咨詢,說自己的女兒長大后脾氣越來越大,動不動就沖她發火,她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結果咨詢師和她女兒聊了后才知道,原來她女兒的突然叛逆,不是無跡可尋。
她女兒從小到大,都是在媽媽的“陰影”中長大的。
女兒成績考得好了,她就諷刺女兒:“這點成績有什么可驕傲的!你媽我當年……”
女兒成績考得不好了,她就指責女兒:“你一點都沒有我當年刻苦的勁,真不知道我怎么會生出你這樣不上進的女兒!”
后來她女兒長大了,開始會時不時懟媽媽:“你優秀!我是廢物!這樣你滿意了吧!”
可這時候她媽媽卻覺得心理不平衡了,想不通自己只不過隨口說了幾句話,本意也是為了勉勵女兒,以前女兒也不吭氣,怎么長大了后反應卻這么大。
咨詢師無奈地對那位媽媽說:
“你的女兒不是突然變成這樣的,她只是現在有了反抗你的力量。”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博主分享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他從小就很有畫畫天賦,獲得過很多繪畫大獎。
但他父親一直覺得畫畫是不務正業,在他明確表明要學畫畫時死活不同意。
甚至在他做出妥協——只報考和畫畫相關的專業時,以死相逼讓兒子改成了他認為就業比較穩定的專業。
畢業后,他回了一次老家,把畢業證甩給父親,再也沒回過家,然后重新拿起了畫筆。
可是,雖然他靠著天賦和努力,如今能靠著畫畫過得還不錯,但錯失過的機會,永遠成了扎在他和父親之間的一根刺。
從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分析的角度來看,孩子長期積攢了委屈、痛苦、無助,會出現兩個嚴重后果:
1、情緒超載后的過激反應
當孩子的杏仁核受到的危險、威脅、威懾越多,就越容易敏感、警惕,進入非理性對抗狀態。
比如一點小事就炸毛,一句話聊不對就發火。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這種過激反應會更加明顯。
2、鏡像神經元的復刻
父母對待孩子的每一個言行,孩子感受到的,都是背后傳遞出的情緒。
控制欲強的父母,背后的情緒很可能是焦慮、怕失控;
總是指責孩子的父母,背后的情緒很可能是低自我價值感和完美主義;
總是給孩子設置高標準的父母,背后的情緒很可能是壓力大、內在不配得感嚴重……
孩子會觀察和模仿父母如何表達情緒,然后用更激烈的方式“回饋”父母。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每個憤怒的孩子,都在用最大的聲音說“請看見我的痛苦”。
說到底,孩子突然變得暴躁,是因為他們已經承受了太久的傷害。
前幾天和幾個媽媽聊天。
有人吐槽自家孩子像個鋸了嘴的葫蘆,問啥都不樂意吭聲;
有人發愁自己孩子回家不愛主動和父母溝通,心里擔心孩子,又不敢多問。
首先,大多數孩子長大后,自主意識增強,同伴需求增多,對父母的溝通需求減弱,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和父母溝通減少的情況。
真正怕的,是孩子明明之前表達欲很強,突然就變得不愛和父母說話了。
或者突然出現敷衍父母,拒絕溝通的現象,很可能是孩子在用“沉默”,表達他們的抗議。
心理咨詢師陳瑜,曾采訪過一個初三的女孩。
女孩小學時成績不錯,但到了初中成績漸漸下滑。
好在她天生樂天派,沒覺得有啥大不了。
她還開玩笑地對咨詢師說:“我是真的學不會。”
不過她的興趣愛好卻是遍地開花,古琴10級,唱歌、畫畫也都十分拿手。
咨詢師問她有沒有職業理想。
她卻說:“有,但我不會去和我媽說,因為我不想被她嘲笑和否定。”
看她神色黯淡,咨詢師岔開話題和她聊起了她爸爸,沒想到直接開啟了她的吐槽模式:
“我爸說話,我只能聽著。我們倆沒有任何共同話題,完全聊不到一起。
他一開口,要么就是拿我和其他人比,要么就是高高在上地批判我,我索性就閉嘴了,不給他說我的機會。”
女孩沉默了很久后,又補充了句:
“我現在和我媽也沒啥可說的了。
她說話,總是讓我很不舒服。
有次我和她一起練瑜伽,她老是指責我這里不對、那里不對。
還有次我看到一個好笑的新聞,給她分享了,她就罵我一天不學習,只關注這些沒用的東西。
而且她平時說話也很刺人。所以,我現在也開始對她‘閉嘴’了。”
當孩子不再“主動說”時,其實是在告訴父母:
我已經閉上了我的心門。
這個時候,埋怨和強制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最好的方式是:
1、先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發泄出對抗情緒;
2、再和孩子一起找出背后出現的問題,并嘗試共同解決;
3、把能自主表達的話語權,重新還給孩子,不評判、不打斷,只傾聽,除非孩子主動征求我們的意見,或者出現原則性問題。
沉默,是比頂嘴更危險的信號。
就像剛才的那個女孩,因為長期無法和父母“正常溝通”,她說自己變得非常敏感,什么事都喜歡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但讓人難過的是,她意識到自己出問題了,卻只能看著自己“沉下去”。
沉默不是真的要對抗,而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不滿,和發出求救。
只有當父母走進、看見、了解孩子的真實內心,才能更及時、準確地給孩子提供幫助。
想起之前刷到的一個視頻:
奧斯卡影后凱西貝茨,在接受采訪時說起,自己曾在早年獲獎時,因為未在臺上感謝母親,被母親否定甚至嘲諷了多年她的成就。
這件事,整整困住了她35年!
至今面對記者說起這件事,她還懊悔不已。
可記者卻告訴她,他看完了凱西當年的視頻,確定她當年在領獎時感謝過母親,并把視頻播放給了凱西。
看到真相,凱西瞬間錯愕到崩潰。
有人評論:
為了合理化母親對她的冷血行為,她甚至篡改了自己的記憶。
孩子愛我們,遠比我們想象得更深。
說這些,并不是要苛責父母,而是想說:孩子如此深愛我們,一如我們深愛他們。
親子間的傷害,說到底,幾乎都不是出自彼此真實的意愿,但卻總能給對方帶來最沉重的傷害。
家庭是一個系統,即使某個環節偶爾出了點問題,也在所難免。
只要我們能意識到孩子發出的“求救”,看到那些叛逆背后的訴求,一切就都來得及。
正如那句話所說:
如果一個家庭,關系能夠被修復,能夠去應對一些困難和問題,那這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與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