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撒手”了。這一次,走得頗有些狼狽。
據美國防務官員5月19日披露,美國海軍“哈里·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已結束在中東地區任務,近期離開紅海水域。有消息稱,“杜魯門”號航母現處地中海水域,暫不清楚何時返回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母港。與此同時,此前部署在印度洋迭戈加西亞基地的6架B-2隱身戰略轟炸機也悄悄撤離……
美軍為何此時撤離中東
特朗普剛當上美國總統,就打響了對也門胡塞武裝的“第一槍”。一下派出了兩艘航母,按照以往的經驗,這已經堪稱“滅國之力”,但結果打了一個多月愣是沒占到便宜。
前前后后,兩次參與打擊胡塞武裝的行動,杜魯門號航母堪稱命運多舛:接連損失3架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又莫名其妙和一艘民用商船撞在一起。
一架“超級大黃蜂”少說也要大幾千萬美元,再加上7架價值3000萬美元一架的MQ-9無人機被擊落……這么個“造”法,就算美軍這樣的超級大戶也吃不太消。
損失是一方面,狂轟濫炸之下,對手“拖鞋軍”卻越打越強。引用美國學者自己的話說,“難以判斷美軍行動在何等程度上削弱了胡塞武裝的軍事力量”。
眼看著胡塞武裝隔三岔五就往“小以家里”扔導彈,據說還差點擊落了一架F-35。這可把美國人嚇出了一身冷汗,如果真被打掉了,往后幾千億的軍火還怎么賣。
美軍撤離的背后,折射出其全球戰略的困境。為了維護霸權,美軍在世界各地到處插手,結果兵力分散、資源枯竭。面對胡塞武裝這種“非傳統對手”,美軍既沒有有效的應對策略,也缺乏打持久戰的決心。
美以“翻臉”,是真是假
美軍走了,揮一揮衣袖,只留以色列在風中凌亂。
更讓以色列“驚掉下巴”的,是特朗普的任內首訪,竟然繞著以色列轉了一圈,“三過家門而不入”,這與2017年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冷落”背后,是以色列戰略價值的相對下降。
在特朗普的中東之行里,他做出解除敘利亞制裁與沙特萬億美元投資兩大動作,似乎標志著美國中東政策從“安全主導”轉向“經濟優先”。簡單來說,他是來“刮地皮”的,后面的事,他一概不管。
那么,美國和以色列真的會就此分道揚鑣嗎?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原則,一系列內政外交舉措屢屢受挫,不得不急于以中東地區外交成果來“拼業績”,而與美方想法不一致的以色列,遭遇美方的“冷處理”。
對以色列而言,“甩開美國單干”顯然并不現實。無論是在國際舞臺還軍事方面,他都還離不開美國這棵大樹,但接下來齟齬頻頻,盟友關系可能還會出現更多波折。
中東局勢如何演變
之前,為了把中東搞亂,美國可沒少下功夫。但是現在的形勢變了。一方面美國不再需要中東的石油;另一方面,美國有些自顧不暇。
所以,美軍選擇撤退,與其說是對胡塞武裝的“認輸”,不如說是對“三線作戰”(俄烏、中東、印太)資源分配的現實妥協。在中東投入過多資源,勢必將影響其印太戰略布局。
美國中東政策從“直接干預”轉向“離岸平衡”,短期內可能帶來局勢緩和,但長期看,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或將加劇地區內外的博弈。
伊朗的擴張、阿拉伯國家的分化、以色列的孤立、大國的介入,都可能使中東陷入新一輪“無序競爭”,但一個沒有美國的中東,肯定會比以前更好。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