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昨天我們已經推送了
關于雷克薩斯IS(參數丨圖片) 500終極版的新聞
但關于這臺車
值得給一個首條
這臺車系承載了太多
面對BBA的圍堵
曾經被封為經典的“咬地鯊”
瑞士手表樣式的儀表盤
都是JDM帶給我們的驚喜
如今IS到了末年
是時候給一個體面的道別了
Author / 酷樂汽車
在發動機的文明里程里,轉速曾是一種信仰。
它不止關乎爆發力、爆震極限或摩擦控制,它是工程師手中的武器,是將機械金屬變成駕駛靈魂的儀式。而在2025年,一個仍堅持自然吸氣、后驅、V8的四門轎車,還能合法售出500臺,那便已經是神跡。
就是這臺雷克薩斯IS 500 Ultimate Edition,是雷克薩斯寫給我們的一封告別信。
其來自一個已經幾乎退出激情賽道的品牌。
諷刺的是,正是這個以“舒適”“靜謐”“保值”著稱的日系豪華品牌,在渦輪與混動潮水淹沒北美、歐洲和亞洲時,把最后一顆5.0升、472匹馬力、535Nm的自然吸氣心臟,放進了這輛后驅中型轎車的前軸之后。
更不可思議的是,它還沒換代。
平臺仍是N系列的改款,車重超過1700公斤,8速自動變速箱早已不是最新款,內飾用著塑料和仿麂皮,底盤幾乎沒有電子魔法。
但它發動的時候,V8的魔法依舊存在。
上世紀90年代末,2UR-GSE V8誕生于F計劃。不是為了皇冠,不是為了LS,是為了一個瘋子構想 —— 雷克薩斯要造一臺能在紐北跑贏911的自吸GT,它叫IS-F。它的后代是RC F,是GS F,是LC 500。
而IS 500,是這臺發動機的最終形態。
這臺引擎與如今顯得格格不入。
它沒有任何增壓裝置,完全靠氣門正時與升程調節在不同轉速區間切換燃燒策略,引擎缸徑94mm,沖程89.5mm,壓縮比12.3:1,轉速紅線在7,300rpm。缸蓋是VVT-i,機油泵可變流量,活塞鑄造鋁合金,連桿為高強度鍛鋼,每個氣門由氮化鋼制成的滾輪式搖臂驅動。
雷克薩斯沒有把這臺機器裝進下一代平臺,而是決定讓它壽終正寢。
IS 500車架來自2013年的N平臺,是豐田當年為GS、Crown和Mark X開發的后驅中大型架構,結構保守、重心偏高、輕量化不足,按理說并不適合裝進一臺大排量V8。
這臺IS 500終極版沒有在機械方面做出改變,引擎調校和普通版IS 500完全一致,而它的特別之處,采用名為「Wind」的金屬灰漆,是帶有鈦藍色粒子偏光的多層涂裝,在自然光下呈現出淡銀與冰藍交錯的冷色調,與那套磨砂黑的19寸BBS代工鍛造輪圈一起,一如既往的很JDM。
這套BBS輪圈比原廠鋁圈輕了2.8公斤。
減的不只是重量,還有轉動慣量。同時還匹配Brembo六活塞紅色卡鉗與大直徑前通風打孔碟,換掉了原來的四活塞版本。后剎車仍是兩活塞,剎車總成沒有碳陶、沒有主動散熱、沒有風冷管,但街頭跑足夠了。
內飾變化更小。
采用合成皮革與仿麂皮,紅色安全帶與中控臺上的金屬編號銘牌提醒你這是一臺限量500輛的駕駛機器。
你可以說這臺車過時。
8AT換擋,轉向沒有電子比變換,后橋沒有主動轉向,車載系統用的是上代界面,HUD與ADAS都不夠現代化。但它是當今最后一臺可以合法買到的后驅自吸V8四門轎車。
它不是為數據而活,而是為駕駛體驗感官而生。
IS 500的誕生不是為了挑戰圈速,不是為了對標M、RS或AMG,更不是為了銷量。它是品牌內部工程師們給自己留的一份禮物,也給車迷留一份證據 —— 機械信仰并未被完全抹去。
當你踩下油門,發動機在6,000rpm以上嘶吼穿透三層隔音棉,當方向盤在山路中轉出一段清晰的彎心反饋時,它像是一種對現代性能車的吶喊。
雖然V8會繼續存在于皮卡、SUV或者某些超跑里,但不會再出現在像IS 500這樣的純樸親民的四門轎車上。
這臺車沒有魔毯空氣懸掛,沒有復雜的后輪轉向系統,也沒有漂移模式或扭矩矢量分配。它靠的是一整副已經服役十余年的機械骨架 —— 一套傳統、清晰、剛性的動力結構。
這一代結構依然保有大量當年工程師留下的保守而純粹設計:雙A臂前懸、多連桿后懸、可變阻尼但非主動調節、物理意義上的前后配重調整。
其標準Torsen限滑差速器被布置在后橋中部,采用對稱軸線布局,沒有扭轉補償器,也沒有電控斷開結構。這種布局保證油門開啟后,每一分動力都會從傳動軸送往差速器,精準,及時。
IS 500采用電動助力,但助力調校得極為克制,基本無虛位,路感清晰。13.0:1的齒比讓它在低速回旋中略顯急躁,但到了連續彎中,它卻如同老寶馬那樣展現出連貫一致的回正力矩。
動力輸出方面,沒有渦輪增壓所帶來的爆發式踢背感,2000rpm以下它像一臺慣性較大的V6,直到3500rpm過后聲音變得清脆,5500rpm后推力才開始持續線性攀升。
變速箱是熟悉的AA80E 8AT,液力變矩器結構,這使得其換擋過程并不鋒利,卻異常穩定。這臺變速箱在高轉速降擋時的轉速補償極為精準,在Sport S+模式下甚至允許短時間拖入接近紅線的降擋,帶來聲浪爆鳴。
方向盤換擋撥片金屬質感很強,雖然行程略長,但每一次撥動后,降擋完成前的那0.3秒恰好是踩油出彎的準備時間,這是一種“合時宜”的準確。
該車前后配重53:47,接近中置布局的前后平衡。
引擎整體位于前軸之后,配合輕量化鋁制前機蓋與機艙重配線束布置,整車轉向慣量保持在一個非常合理的范圍內。最重要的是,整車懸掛結構并未使用空氣彈簧或主動平衡系統,而是依賴多連桿幾何角度設計,讓車身在沒有電控介入帶來的虛假反饋。
這臺2UR-GSE引擎,5.0L自然吸氣V8,是豐田LFA計劃遺產中唯一存活到今天的民用版本。它不是基于渦輪機體妥協設計的自吸機,而是一臺為高轉速而生的高壓縮比大排量發動機。
缸徑94mm、沖程89.5mm,壓縮比高達12.3:1,采用雙VVT-i結構,并具備D-4S雙噴系統,進氣管路長度可變,進氣節氣門為電子控制獨立驅動。紅線設定在7300rpm,功率峰值472匹@7100rpm,峰值扭矩535Nm@4800rpm。
在改裝方面,最核心的改裝點在底盤與ECU。
原廠進氣路徑為大面積紙質空氣濾清器+兩段式可變進氣岐管。已有廠商提供高流量進氣風格替代件,使用封閉式碳纖或金屬殼體,保留原始進氣傳感器(MAF)座,直接替換原廠空氣盒,對空氣流量提升約9~11%。
ECU方面,解鎖高段噴油圖與點火提前角邏輯,可將峰值功率提升至約490匹,同時改善VVT-i切換點邏輯,提供更流暢的4500~6000 rpm扭矩爬升線。
傳動系統方面,后橋使用Torsen T-2限滑差速器,橋比為3.13:1,適合高速穩定巡航與彎道溫和加速,但若以快攻山路或短圈賽道為目標,建議更換為3.73橋比,可將加速時速階段提升至2、3擋之間。
IS 500使用雙A臂前懸架+多連桿后懸結構,全車副車架為鋁合金壓鑄件,具有極高的剛性與優良的四輪定位保持性。原廠避震為被動可調式阻尼器,支持三段調節,但不具備主動懸掛反應能力。可以更換KW V3或?hlins DFV避震套件,提供獨立壓縮/回彈調節功能,并可根據賽道設定選定彈簧剛度。
電控系統方面,IS 500保留了車主高度介入空間。
ESC系統支持完整關閉,TC可獨立關閉,剎車優先系統設定較寬松,適合手動控制滑移。在實際道路或賽道日使用中,Sport+模式下介入邏輯保守,但切斷ESC后轉向過度姿態保持時間明顯延長,有利于熱衷尾甩的駕駛風格。
最后一點,在車體結構強化上,IS 500并未配備車頂下撐桿或車尾V形結構桿,若有賽道使用需求,建議加裝底盤中部X結構補強,以提高中段抗扭剛性,尤其是高側傾時方向切換響應。
IS 500是目前極少數原廠車況極佳+改裝延展性極強的后驅V8平臺。
它沒有數字電控的封閉系統,也沒有新能源車黑盒電控單元,每一項機械機構都可以被讀取甚至拆解重組。這是一個可以拿螺絲刀、數據線、換氣濾、刷寫器去改造的機器,而不是僅供觀賞與保值的限量車。
當我們說它是“最后一臺自吸V8后驅四門”,并不只是懷舊的浪漫,而是在確認:它是“最后一臺你還能自己改的自吸V8后驅四門”。
這,才是它最值得紀念的部分。
More
今日日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