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4
這兩天,鳳陽鼓樓落瓦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事發當晚,當地就有回應,“只是鼓樓樓宇頂部一側瓦片部分脫落,無人員傷亡”,但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這樣的回應顯然不能讓人滿意。很快,就有媒體發現,這座鼓樓剛剛經歷了修繕,花費了341萬,只一年便遭遇“瀑布式塌瓦”。
還好,經權威媒體報道,塌掉的是1995年在文保臺基上復建的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但問題又來了,落瓦的樓宇竟然是未經批復違規重建的。
當事實的“洋蔥”被一層層剝開,人們的疑問也越來越多。
這個鼓樓“假古董”既然未經批復何以重建?歷經30年,期間難道沒有任何相關部門發現、阻止嗎?或是已經既成事實,所以相關部門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此外,據報道,鼓樓自2017年初開始,頂部瓦片就開始零星脫落。2023年,脫落情況加重,這才啟動招標進行專項修繕,竣工驗收時,“還得到業主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一致好評”,這當中有沒有腐敗行為?幸虧事故沒有發生在“五一”假期游人如織之時,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目前,最新消息是,國家文物專家以及安徽省內的專家,已進入到坍塌現場進行實地調查,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調查結果,誰的問題誰負責”。
既然要查,就該認真細致,真正做到查清原因,查清責任。這不僅僅是應對突發輿情的簡單“技術活”,更是一次積極回應公眾普遍關切、反思檢討古建修繕全域生態的預后良機。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