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重慶市九龍坡區民主村的李阿姨拎著一袋分好類的廢品走向小區的智能回收箱,“滴”的一聲掃碼后,箱門自動打開,屏幕上立刻顯示出本次投放獲得的環保金。“現在連我小孫子都知道,周五投廢品能換雙倍環保金!”李阿姨笑著說。這一幕,正是九龍坡區兩網融合智慧服務中心帶來的改變——通過科技賦能、機制創新,讓垃圾分類從“麻煩事”變成了“順手事”,更讓環保理念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三定”服務
打通回收“最后一米”
“以前賣廢品要等流動商販,現在樓下智能箱24小時‘接單’,周五還能賺雙倍收益!”李阿姨指著小區內新安裝的智能回收箱贊不絕口。這是九龍坡區兩網融合智慧服務中心推出的“定點+定時+定人”三定服務的縮影。通過設立24小時智能回收站、每周五“精準回收日”雙倍環保金激勵,以及為老年群體提供免費上門回收服務,兩網融合智慧服務中心構建起覆蓋全時段、全人群的回收網絡。以民主村為例,實施定人服務制后,老年居民參與率提升62%,真正讓綠色生活“一個都不少”。
從“廢品圍城”到“資源歸位”,三定服務不僅破解了傳統回收效率低、覆蓋窄的難題,更以數字化手段重塑了居民與城市的生態契約。當每個礦泉水瓶都能通過智能稱重即時變現,當特殊群體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資源流轉,兩網融合正悄然書寫著“無廢城市”的民生注腳。
一戶一檔
數字家庭檔案激活綠色動能
“用30碳積分換了餐飲券,孩子的玩具是用舊書換的,現在全家搶著垃圾分類!”在九龍坡區近期舉辦的“綠色家庭”頒獎典禮上,獲獎者張先生展示了手機APP里清晰記錄著的全家累計減碳量、分類準確率等數據。九龍坡區打造的綠色“數字家庭檔案”(一戶一檔),通過每日拍照打卡、碳積分兌換生活權益、季度榮譽評選等機制,將環保行為轉化為可視化的綠色資產。以民主村為例,上線該功能后,居民月均投放量增長2.3倍,81%家庭養成每日分類習慣。
從“要我分”到“我要分”,數字檔案如同一位貼身環保管家,用碳積分丈量每份綠色貢獻,用榮譽感喚醒社區內生動力。當垃圾分類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兩網融合的深層價值——構建“個人-家庭-社區”的綠色成長共同體,正在照進現實。
雙線宣教
從“知識普及”到“行為養成”
“媽媽,我知道這個塑料瓶應該投進藍色箱子!”在環保跳蚤市集的分類闖關游戲區,8歲的小邊同學準確完成投放任務。圍繞兩網融合智慧服務中心打造的“線上+線下”宣教矩陣,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改變著城市文化生態。線上,智能系統實時推送分類“錯題集”,小區碳減排數據在手機上就能查看;線下,親子職業體驗、鄰里換物節等活動讓環保變得可觸可感。如謝家灣小學通過“小手拉大手”“21天家庭打卡”活動,帶動300余個家庭糾正分類誤區,校園回收準確率高達89%。
從“知識普及”到“行為養成”,雙線宣教矩陣突破傳統說教模式,用數據可視化強化參與感,用社群互動激發認同感。當白發老人與孩童共同參與換物市集,當數字鴻溝被“敲門行動”溫暖彌合,垃圾分類已然成為培育生態文明的土壤。
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