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能想到,一個5歲的孩子,會在日本人的槍口下喊出這句話。
“我才不吃日本鬼子的東西!”
沒有哭喊,沒有妥協,他站在父母身邊,看著屠刀一步步逼近,他說:“我不怕。”
——《壹》——
王鳳閣是誰?
1895年,遼寧,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年代?大清還沒滅亡,日俄正在東北拼命,小鎮上,王鳳閣剛出生,他是個讀書人。
父親是塾師,教《四書》《五經》。
王鳳閣也愛讀書,但后來不教書了,他帶著人上了山,拿起了槍,1931年,九一八,日軍占了沈陽,不到一個月,遼寧變天。
王鳳閣沒跑,他賣了家里祖宅、書屋和兩畝地,換了二十幾桿步槍。
他開始訓練鄉勇,編隊伍,打游擊,他是抗日義勇軍第十九路軍的司令,不是正規軍,沒有薪餉,吃的是老百姓的飯,住的是山里的窩棚。
可他們敢打,打偽軍,打日軍,打得狠。
他有個綽號,“東北之虎”,不是別人給的,是日軍記載里寫的:王鳳閣,東北抗命者,匪性強悍,行動迅疾,民間尊之為“東北虎”。
這樣的標簽,不是夸獎,是通緝令。
1936年底,日偽開始圍剿義勇軍,吉林、遼寧、黑龍江交界的山林,一次次搜山,有人頂不住,有人投降,有人被抓。
王鳳閣沒有,他和妻子張氏、還有年僅五歲的小兒子“金子”,從一個山頭轉到另一個山頭,白天藏洞里,夜里才出來行動。
可就在1937年春天,他被出賣了,不是敵人厲害,是熟人背叛。
當時王鳳閣帶著三十幾個人,在通化西南的鐵廠溝落腳,他不知道,幾個“老鄉”已經把消息賣給了日軍,第二天凌晨,四面圍山,機槍架在高地,沒有退路。
山林里的槍聲整整響了四個時辰。
后來彈盡糧絕,突圍失敗,王鳳閣夫婦,還有孩子金子,被活捉,那一天,是1937年3月27日。
——《貳》——
孩子成了“武器”
通化日軍憲兵隊收到消息時,只說了一句話:“送來總部,不要打死。”王鳳閣是個“頭目”,還有老婆孩子,正好用來震懾其他抗日者。
審訊地點在通化憲兵隊東院,老城墻邊的一個倉庫,外面寫著“物資轉運所”,其實就是刑訊室。
第一天,沒動手,日軍很有耐心,他們給王鳳閣端來了飯,端來了茶,他們說:“只要說出抗聯藏身地,保你全家平安。”
王鳳閣不說,他沉默,頭不低,腰不彎,日軍翻臉。
第二天開始,用的是“釘磨盤”,磨盤鐵釘穿手心,灌辣椒水灌鼻孔,吊起來用鋼刷刮腳底,王鳳閣昏死了兩次,每次醒來,日軍就把兒子帶到他面前。
“說出來,孩子就活。”孩子叫王金子,五歲。
他站在父親面前,看著滿臉是血的男人,沒有哭,沒有躲,日軍拿出糖,拿出點心,他不吃,“我才不吃日本鬼子的東西!”
那一刻,連翻譯都愣住了,日軍沉默了幾秒,然后扇了他一耳光。
第三天,日軍又找來了母親張氏,張氏,是王鳳閣的妻子,她不哭,她只是死死抱著孩子,“不許他們碰你。”她低聲說。
可那天晚上,他們全家被分開關押,王鳳閣絕食,張氏也絕食,小金子,也不吃。
第四天早上,有人偷偷塞進一張字條,寫著:“通化商會正籌錢營救,暫忍。”這是一個老朋友冒死傳來的。
但沒等錢送到,日軍就下令:“一并處決。”
王鳳閣一家,被轉移到了刑場,1937年4月6日,那天早上,地上潮濕,風刮得人睜不開眼,王鳳閣走得筆直,他被綁著。
他還是大吼了一句:“老子抗日,死的值!中國不會亡的!”
隨后,被斬首,日軍把他的心臟挖了出來,扔進雪地,張氏沒有叫,她只是低聲念了一句:“金子,跟娘一起走。”
她抱著孩子,自己走進了土坑。
一槍,張氏中彈,倒下,小金子還沒死,他趴在母親身上,血流了一地,他低聲說:“娘,抱緊我,我不怕。”
然后,一排子彈打來,沒有碑,沒有墓。
只有雪地上殘破的衣服、血跡和一張日軍拍下的照片,他們以為這是戰利品,可后來,這張照片成為了鐵證。
——《叁》——
照片里的“鐵證”
日軍不是想留紀念,他們是要“示威”,小金子的尸體,被擺拍,地上是化了的雪,混著血,張氏的手還抱著他。
王鳳閣的尸體在旁邊,面目全非。
一個日軍士兵舉著刀,在旁邊站著,他們拍了幾張,用來寫報告,附上“我軍勝利殲敵”“擊斃首匪全家”等字樣,那是他們的戰報。
1950年,人民政府正式追認王鳳閣一家為革命烈士。
小金子犧牲時年僅五歲,成為中國抗日歷史中年紀最小的革命烈士,不久后,解放軍整理日偽檔案,在吉林通化舊憲兵部廢墟中,找到了原件。
那是一盒文件,里面有王鳳閣被捕、被審訊、被執行的全部記錄。
通化市政協1982年提案,把“王鳳閣一家三口”作為烈士整體紀念,追加刻名,王鳳閣紀念碑樹立于通化玉皇山烈士陵園。
2008年,玉皇山烈士墓升級,碑立起來了,碑上寫著 “王鳳閣、張氏及子王金子,為國犧牲,永志不忘。”這才是完整的碑。
那年清明,有人自發前來祭掃,他們站在碑前,沒說話,只是默默的看著。
2015年,通化市教育局編輯地方教材《東北抗戰小英雄》,第一篇就是王金子的故事,教材里沒有插圖,只有黑白排版。
一開頭是:“他沒有活到六歲,但他比很多大人勇敢。”
——《肆》——
沒有人能忘記
這不是個完整的故事,因為那年被抓走的,還有很多人,我們記住了王鳳閣一家三口,是因為他們的死太真實。
不是寫出來的,不是編出來的,是用照片、用骨頭、用血留下的。
一個孩子的犧牲,比千言萬語都有力,我們總以為英雄該是大人,穿軍裝、拿武器、喊口號,但有時候,一個孩子站在那里,不哭不逃,也是一種英雄。
五歲,不會講道理,不懂政治,可他知道“不要怕”。
我們活在和平年代,不是因為歲月溫柔,而是有人替我們扛過刀口、趟過血河,他不是神話,他真的存在。
真名實姓,真刀真槍,真的犧牲在雪地里。
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在那個年代,活著不容易,可有的人,死也不低頭,他什么都沒有,可他站在父親身邊,一句話,把一群拿槍的人震住了。
“我才不吃日本鬼子的東西。”
很多年后,這句話還在回響,我們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可這個孩子,在槍口下,沒有等到春天,他用命告訴我們,什么是“不能輸”。
我們記住他,不是為了感動,是為了對得起他的不怕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