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搞科研、攀崖壁,給動植物當“奶爸”——(引題)
“能文能武”守護雪寶山(主題)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蕓
5月15日,位于開州區的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里坪管護站。
山下的風已帶了幾分暑熱,海拔2200余米的十里坪,仍停留在春天:高大的松樹和低矮的灌木,萌出細細的新芽,猶如籠著一層淺淺的綠紗;蜿蜒在森林深處和溪畔的巡護小徑,白色、黃色的野花次第開放;樹林中、小徑上,時常可見野豬用鼻子拱出的長長泥溝,鳥兒的身影在枝頭躍動……
五月十二日,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白冠長尾雉放歸前的準備工作。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與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的交會區域,也是我國南北動植物區系交會的典型區域。
在這里,生長著3489種維管植物,其中包括崖柏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9種,巴山重樓、白花獨蒜蘭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59種;這里還棲息著獼猴、黑熊、金雕、紅腹角雉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53種。
在這里,還活躍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6歲的工作團隊,他們在自然保護區日常的工作之余進行工作領域的開拓與創新:“文”能查資料、搞設計、做科研、給動植物當“奶爸”,“武”能爬坡攀崖、搭建動物棚舍、維修設施設備。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多面手’,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動植物種類回歸雪寶山,實現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整體提升。”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以下簡稱“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楊泉表示。
當“奶爸”
設計野化回歸大自然路徑
離十里坪管護站不遠處,坐落著雪寶山珍稀瀕危雉類繁育野化放歸基地。其中一幢連排小別墅式的房屋,是飼養輔助區。
“這里相當于白冠長尾雉的‘托兒所’,雛鳥出生后要在這里待到兩個月大。”基地負責人王雷笑指向不遠處一個巨大的圓形籠舍說:“然后在這個野化訓練籠舍訓練野外生存能力,才算是‘大學畢業’。”
有“森林鳳凰”之稱的白冠長尾雉,是我國特有珍稀物種,也是“十四五”搶救性保護的48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之一。由于棲息地喪失和人類活動加劇等原因,其野生種群已于上世紀80年代在我市消失。
“通過近年來持續開展的資源本底調查,我們發現雪寶山保護區的整體生態質量需要進一步提升,才能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楊泉介紹,以白冠長尾雉為代表的雉類,是野生動物種類和種群恢復的關鍵種,對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起著重要作用。
2023年,管理事務中心聯合重慶動物園合作開展白冠長尾雉繁育及野化放歸科研項目,并同步啟動珍稀瀕危雉類繁育及野化放歸基地建設。“我們團隊成員都是半路出家,只能通過查找國內外文獻、請教相關專家、研究監控視頻資料等方式,盡快掌握白冠長尾雉生活習性。”王雷表示,這項學習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一直持續到現在。
去年6月,首批白冠長尾雉雛鳥即將破殼。這讓王雷和同事們連續四五天輾轉難眠,24小時輪流值守。最后,2對親鳥自然孵化出6只雛鳥,成為國內首次在近自然籠養環境中由親鳥自然孵化出的子一代,實現了白冠長尾雉自然繁育試驗的重大突破。報喜時,王雷等“奶爸”都激動得哽咽。
除了白冠長尾雉,近年來該管理事務中心還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崖柏、蘭科植物、亞高山杜鵑等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開展研究,實現立體空間的物種保護、繁育和野外回歸,最終達到“讓自然回到自然,恢復到它原真模樣”的目標。
當“轉化者”
提供鄉村振興產業資源
初夏,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珍稀蘭科植物保育繁育基地”大棚內,60余個蘭科植物品種生機勃勃。
蘭花在花卉市場很受歡迎,這也一度為蘭科植物帶來災難——曾經的大量盜采,讓野生蘭科植物資源迅速減少,大部分品種都被納入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去年,為保護和拯救大巴山區的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管理事務中心在開州最北端的滿月鎮,建起重慶首個蘭科植物保育繁育基地。
“采集野生蘭科植物,既難又險。”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鄔黎告訴記者。2023年,鄔黎在保護區內突遇公路塌方。他無意中抬頭,發現了路邊十多米高的山崖上有一些珍稀瀕危的蘭科植物。
今年3月,該管理事務中心獲得上級批準,決定將這叢蘭科植物的一小部分采回進行人工保育和繁育。最初,大家計劃由工作人員腰系安全繩,從山頂下降到這株蘭科植物附近。考慮到這片幾乎垂直于地面的山崖,從山頂到蘭花生長處有100多米的高差,為確保安全,方案改為調來長臂吊車,用機械臂將工作人員托舉到三四層樓高的地方采集。
采回后一查,大家發現這株名為“梳帽卷瓣蘭”的植物在重慶尚屬首次發現,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蘭科植物對豐富生態群落、增加生物多樣性有很大的價值。”鄔黎表示,其中還有不少是名貴中藥材。保護好它們,可為未來開發利用提供資源基礎。
在基地蘭花苗床里,近千株春蘭小苗正舒展著葉片,昂然生長。它們是這個春天由老株分株后,形成的新個體。
春蘭的花期恰逢春節前后,花開時花香清雅,正好符合我國南方地區“年宵花”的特征。“我們正在選育其中株形、花色、香味綜合表現最好的春蘭品種,開展大規模的人工擴繁,在回歸野外同時,也將其培育成我們特有的‘雪寶山春蘭’品牌,讓高端蘭花能夠走入平常百姓家里。”鄔黎表示,明年技術成熟后可擴大繁育規模,為其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在保護自然資源、增加保護區多樣性同時,管理事務中心也不斷尋找保護與發展的結合點,并已在崖柏上初嘗甜頭。截至目前,該保護區已人工繁育崖柏300萬株,野外回歸75萬株,并研發出崖柏精油、洗發水、面膜等十余種衍生產品。
“我們準備在確保成活率基礎上,盡量將技術‘傻瓜化’,讓更多的當地村民掌握規模化育苗技術,發展崖柏苗木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楊泉說。
目前,管理事務中心正在開展包括崖柏在內的紅豆杉、血皮槭、香果樹等1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的規模化繁育技術研究工作,以期實現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與產業化發展的共贏,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
當“宣傳員”
讓更多人“走進”雪寶山
“90后”蔡松余剛到雪寶山工作時,感到很吃力:不大會走山路,甚至在陡坡上都站不穩。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蔡松余終于能在巡護時跟上當地林場護林員的腳步,也開始認真觀察雪寶山。
現在,他已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記錄雪寶山之美的視頻20余條,成為管理事務中心的“宣傳能手”。今年初,他制作介紹珍稀蘭科植物保育繁育基地的視頻,點擊量頗高。
利用多種手段推介雪寶山,讓雪寶山走出重慶,走向世界,成為管理事務中心工作之一。
去年8月27日,經管理事務中心向阿拉善SEE基金會和“螞蟻森林”公益組織申報后,崖柏正式上線支付寶螞蟻森林公益捐贈平臺。一方面,支付寶用戶可通過系列減少碳排放量的活動,為崖柏提供發展資金;另一方面,這種順應網絡潮流的公益活動,也讓更多人認識了崖柏、認識了雪寶山。
在管理事務中心,幾乎每個成員都是“多面手”,有自己獨特的愛好與特長。楊泉曾是搖滾樂隊的電吉他手,與激情澎湃的搖滾樂相比,在自然保護區的工作,總是在日復一日中默默進行,但他也樂在其中。
“我能聽見大自然隨時都在歌唱。”楊泉說,這歌聲藏在每一片綠影婆娑里,藏在每一聲鳥叫蟲鳴中;而管理事務中心團隊成員對大自然的熱愛,則藏在巡護的每一個足印里,每一片大山的皺褶中。
來源:重慶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