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
“啪啪……”
1948年春,四川巫溪某處山梁之上正在進行激烈的槍戰。
敵人強烈的火力壓制極大地限制了游擊隊的行動,而敵人又在火力的掩護下不斷靠近,仿佛一場死局,游擊隊生的希望在哪里?
“你們快跑,我來掩護!”清亮的女聲響起,那是頂在隊伍最前面的,隊內唯一會使雙槍的女戰士的聲音,眾人不愿離開,但是眼下為了保留革命的火種,他們別無他法。
圖片來源網絡
十余名隊友一一離開,只剩下雙槍女戰士仍在不停奮斗,一個人如何能與一個連對抗?最終這名女戰士還是沒能成功,身首異處英勇犧牲!
這名女戰士是誰?犧牲后的情況又是如何?
山頂游擊,掩護戰友犧牲的女英雄
1948年3月25日,是尖山鎮川山村慶祝農歷花枝節的日子,正巧今日村中一個后生結婚,雙喜臨門,整個村莊都十分歡快。
突然,對面的庚子山頂傳來陣陣槍炮聲,槍炮聲陣陣入耳,村民們四處逃竄,慶祝節日與大喜的心情全無。
要知道川山村是一個在山溝溝里的小村鎮,平日里連麻雀都不會多有停留。
而這庚子山頂平時只住著一個名叫張道田的人,只見國民黨軍人兵分兩路,一路從正面突擊,一路從張道田房子側后方包圍。
張道田的家里不止一人,但是當他們發現敵襲時,已然被國民黨軍隊包圍了,眼見沒有撤退的機會,張道田突然從家中扔出一顆手榴彈。
爆炸聲響徹天地,把敵人的包圍圈炸出了條口子。
地面掀起了大量的塵土,趁著敵軍視線被蒙蔽,一群人猛然從張道田的家中沖出重圍,拼命地往一個名叫黃家埡的地方跑。
敵軍怎么會讓到嘴的肥羊就這么飛了呢?于是兩伙人一個跑一個追,戰況好不激烈。
很快,黃家埡到了,這里是個十分適合打游擊戰的地方,茂密的樹林為從張道田家中跑出來的游擊隊員們提供了大量掩體,他們躲在粗壯的杉樹后,不斷開槍。
接著便發生了開頭的一幕,女戰士英勇地擋在戰友身后,只是雙拳難敵四手,即使再強的槍術,也無法抵御敵軍鋪天蓋地的火力,她被抓住了。
國軍殘忍地將她的頭顱割下,挑著頭顱,拖著尸體來到了川山村,他們選中了老實憨厚的許發強,命令其將這位女戰士的頭挑到尖山鄉公所。
許發強不過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一邊哭著一邊顫抖地挑著女戰士的頭顱,走到一半便再也站不起來了,于是國民黨又找了一個名叫周佰清的村民,將這位女戰士的頭顱送到了尖山鄉公所。
次日,對真相一無所知的許發強兄弟三人與周佰清偷偷摸上了黃家埡。
漫山遍野的槍眼子,原本茂密林子被打得破破爛爛,山上空無一人,只剩下一具無頭女尸倒在血泊之中,整片土地都變成了血紅色。
鮮艷的紅狠狠地刺傷了許發強和周佰清的雙眼,他們不知道女戰士的身份,只是心疼這女子的遭遇,他們雙眼含淚在一塊干凈的土地上挖了一個坑,又找來幾張杉樹皮給女戰士裹上,然后將其埋葬在了這里。
就這樣,這名整個尖山村都不知名的雙槍女戰士就這么長眠于此。
雙槍女戰士的真實身份
一個月后,國軍在《正生報》頭版頭條上刊載了一條消息。
“土匪劉民,自稱民主大隊一中隊,前月竄入巫溪一帶盤踞,我軍追擊,擊斃匪徒兩名,其中陳某,善用雙連槍,擊傷不少國軍,被我軍亂刀殺斃,后將頭顱送進巫溪團部。”
民眾被國軍的消息蒙蔽,將劉民與雙槍女戰士都認為是土匪,直到重慶解放后,他們的冤屈才被洗清,但也僅限于知道女戰士是一名游擊隊員而已。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84年。
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一名名叫陳昌秀的女戰士為革命烈士,為了詳細了解陳昌秀烈士的過往,他們找來了不少文獻資料。
根據原萬州區黨史資料《血沃三峽》記載:1948年,劉民率領隊員準備回到奉節縣青蓮鄉與桑坪鄉潛伏,不承想在巫溪縣朱家灣被國民黨包圍,陳昌秀戰士在突圍中壯烈犧牲,頭顱被送到巫溪縣城示眾。
同樣,云陽縣黨史研究室編撰的《心中的豐碑》記載:陳昌秀所在的奉大巫支隊在朱家灣山梁上被敵軍包圍,陳昌秀同志不幸中彈犧牲。
雖然知道陳昌秀同志是在朱家灣上犧牲的,但是朱家灣實在太大了,陳昌秀同志到底犧牲在哪個地方,實在是無人知曉,且這么多年過去了,陳昌秀同志有沒有墳塋還是個未解之謎,青山枯骨,陳昌秀同志到底在哪里?
圖片來源網絡
等啊等啊,整整62年陳昌秀同志遺骸都沒有任何消息,如同大海撈針一般,黨研室的同志們心中希望的火苗漸漸熄滅,找到陳昌秀同志的蹤跡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仿佛觸底反彈,物極必反,事情在這里出現了轉機。
遺骸發掘,真相大白
2010年3月,川山村一名名叫劉海芳的村民,向巫溪縣委黨史研究室反映,她可能知道陳昌秀烈士遺骸的下落!
得知這個消息的研究室主任劉建華興奮不已,立刻帶人前往川山村調查。
在路上他們得知,劉海芳的消息來源于她的母親,老人年邁以后時不時會提起過去的事兒,也就是這樣,才讓劉海芳發現陳昌秀同志的遺骸很可能就埋葬在她們川山村。
很快,一行人到達了川山村,他們向老太太詢問陳昌秀同志的下落。
說起那段往事,老太太打開了話匣子:
“是有這么個人,一個女的,打雙連槍,他們說是德國造的盒子炮,被國民黨打死以后頭都不在了,被我們同村的葬在了黃家埡那兒。”
女性,雙連槍,頭顱不在了,種種跡象表明,老太太口中的女人很可能就是陳昌秀同志!
一行人興致勃勃要上山探查一番,只可惜當日下了傾盆大雨,山路泥濘,帶著裝備的車子根本無法上山,劉建華等人只好敗興而歸。
不過為了確認山上那位女烈士的身份,劉建華等人委托川山村村委會的同志繼續調查此事。
在村委會的努力下,很快劉建華便接到了確切消息:他們找到了陳昌秀同志的遺骸所在地,并且找到了當年的目擊證人!
得知此事,劉建華再次帶著團隊趕到川山村,在這里,他們見到了80余歲的許發強兄弟以及一名84歲名叫黃炳香的老太太。
根據許發強兄弟口述,幾十年前,在他們慶祝花枝節的當天,庚子山頂上爆發了激烈的槍戰,槍戰的對象是國民黨與在張道田家借助的一群人們。
他們不知道那群人究竟是什么人,只知道其中有一名女性,是云陽桑坪人,途經這里準備回家給阿媽過壽。
后來,他們見到國民黨挑著那女人的頭從山上下來,喊上才十五六的許發強去挑頭顱,名叫黃炳香的老太太突然說道:“他們那會還拿了那女子帶血的衣裳讓我換肉給他們吃。”
提起過去,老人家們明顯有些許害怕,眾人安撫著,許發強又說。
后來,他挑到一半便怕得走不動了,于是國軍又喊上了周佰清,讓他挑到巫溪縣去。
第二天,他們偷偷摸上山,在黃家埡那看到了一具無頭女尸,死相凄慘,他們見著不忍心,就挑了一塊干凈的地給人埋了。
聽完幾名老人的敘述,劉建華心中已經有80%肯定山上那具無頭女尸就是陳昌秀烈士,除去使用雙槍等特征外,陳昌秀烈士就是云陽桑坪人。
雙槍女神陳昌秀轟轟烈烈的前半生
陳昌秀,又名陳長秀,1918年出生于四川省云陽縣大陽鄉,從小家境貧寒,8歲時父親被國民黨強征入伍,剩下年幼的昌秀與母親相依為命。
長大后,陳昌秀加入了綠林隊伍,跟隨隊伍上山下海,練就了善于在山林之中行走的好本領,人稱“陳飛腿”;同時還練就一手好槍法,善于使用雙槍作戰,亦被人稱為“陳雙槍”。
20歲時,與同在綠林戰斗的宋海清結為夫妻,二人志向信仰一致,且都身懷本領,是有名的傳奇夫婦,婚后的陳昌秀槍法愈發精湛,雙槍女俠的名號在云陽、奉節一帶傳開。
1946年,為了躲避敵軍的追捕,陳昌秀和丈夫流落到奉節縣青蓮鄉一帶經商,為了躲避追殺,幾乎要放棄戰士的身份。
在這一片白色恐怖下,二人遇上了川東游擊隊政委彭詠梧,在他的推薦和培養下,陳昌秀夫妻二人加入游擊隊,開始了新生。
1948年,彭詠梧發動領導奉大巫起義,陳昌秀夫妻二人共同參與了本次起義。
在敵人的瘋狂圍剿下,陳昌秀所在的奉大巫支隊第二大隊歷經兩個多月的奮戰,彈盡糧絕,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局面。
于是,他們從城口縣菜籽壩轉移到尖山村上的庚子山頂,準備化整為零,隱蔽分散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只是,他們的行蹤很快被國民黨發現,為了剿滅他們,國民黨581團派出了一個連的軍隊。
此時的奉大巫支隊第二大隊只剩下了12人,哪是敵人一個連的對手?
為了保證革命薪火流傳,陳昌秀毫不猶豫頂在最前方為戰友開路,待到戰友們退到身后,又因負傷主動留下斷后。
就這樣,奉大巫支隊第二大隊的革命薪火得以流傳,12人對抗一個連,幸存10人!可是我們的陳昌秀烈士,卻永遠也回不來了,甚至還被割去頭顱示眾!
確認身份!為陳昌秀烈士正名
確認了被許發強等人埋葬的尸骨極有可能是陳昌秀烈士的遺骸之后,劉建華一行人決定跟著許發強上山,利用現代技術確認那位烈士先輩的真正身份!
2010年4月,在巫溪縣委黨研室以及縣公安局刑警隊法醫的配合下,對許發強老人指認的陳昌秀烈士墳塋進行了挖掘。
經過法醫鑒定,墓中有一具無頭遺骸,身高在160公分左右,骨骼向左傾斜,并無棺木存在。
劉建華得出結論,該遺骸形象與黨史中記載的陳昌秀烈士形象特征吻合,與目擊者介紹狀況一致,由犧牲地點,犧牲情況,外部形象分析等結果統籌,確認該遺骸就是陳昌秀烈士遺骸。
確認身份后,劉建華等人將與黃土融為一體的骸骨一一拾起,裝入木匣就地安葬,得到這一消息的巫溪縣委與縣政府一致決定,在當地修建烈士墓碑,以紀念陳昌秀烈士!
四個月后,陳昌秀烈士墓碑建成,烈士陵園也正式落地,一甲子年份深埋于地底的陳昌秀烈士終于得到了應得的敬仰與告慰!
結語:
雖然烈士陵園已成,但是關于陳昌秀烈士的事跡,實際上知道了解的人很少,人們不知道的是,其實早在1961年,陳昌秀烈士的事跡就已經悄無聲息地傳到了大眾心里。
1961年,現代作家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巖》出版。
書中有一個經典角色受到廣泛喜愛,甚至被單獨翻拍成為了電視劇,這個角色就是由陳昌秀等在抗戰中具有優秀表現的雙槍女俠為原型創造的雙槍老太婆!
而在之后的多年歲月里,巫溪縣當地的學校也會經常帶領新一代的孩子們到奉大巫支隊烈士陵園進行瞻仰學習!
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中國人知曉奉大巫支隊以及陳昌秀烈士的故事。
學習歷史,銘記歷史,不再讓歷史重蹈覆轍,這才是我們新一代應該完成的時代革命,難道不是嗎?
參考文獻:
[1] 熊璘. 尋找“雙槍女英雄”忠骨 . 紅巖春秋
[2] 巫溪文明網:《巫溪縣開展“雙槍女英雄”陳昌秀烈士紀念活動》
[3] 重慶日報:《【尋訪紅色印記】他是江竹筠烈士的丈夫、小說<紅巖>的人物原型之一——彭詠梧,在下川東播下武裝斗爭的火種》
[4] 上游新聞:《彭詠梧,在下川東播下武裝斗爭的火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