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書法大師必定是一個時代書法的標志性人物,魏晉的鐘王,唐朝的歐褚顏柳,宋朝的蘇黃米蔡等等,這些人是時代書風的代表,也是撐起時代書法的頂梁,是永載書史,被后人崇敬的書法大師。
迄今為止最后一位被公認的書法大師就是啟功先生,他在書法全面衰退的時期,撐起了人們對書法藝術的希望。他的書法理念影響著書法的發展,他的書法也成為后人學習的范本。
啟功先生也是公認的中國書壇最后一位領軍者,啟功先生之后,中國書壇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各自為戰,圈地造勢,看似混亂的局面,其實也是書法向更為開放性發展的表現,這是因為當今書法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轉折期,沖擊了人們對書法的理解和認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書法只能由實用性向純藝術轉變,這就意味著書法將擺脫所有束縛,與其他藝術充分融合,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種劃時代的轉折必然帶來創新的契機,成為孕育大師的溫床,所以當今正是出書法大師的時代,就看誰能夠把握住機會,引領時代潮流。
書法未來的發展必然屬于創新派,能夠在書法創新上取得革命性突破,引領時代潮流,展現時代特征,影響書法發展的人必然會永載書史,成為后人尊崇的一代書法大師。
當今書法崇尚創新,但是書法的創新不能天馬行空,而要基于傳統,要有根而為,脫離傳統的任何創新都不足為道。
這是由于書法藝術的特殊性決定的,書法只能以文字作為主要創作元素,而文字是具有固定表意功能的抽象符號,雖然源于自然,但是經過數次演變,已經形成了獨立的藝術審美標準,難以從自然事物中直接找到對應。
這就意味著學習書法無法直接取法自然,只能從臨摹前人書跡開始,對傳統書法的研習是學書的必經之路,也是書法道路的基石。
另外,文字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這就意味著書法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支撐書法傳承幾千年的靈魂,沒有文化書法是不成立的。所以一幅書法作品必須要有文化的體現,否則就是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
傳統書法基礎和文化修養是成就書法大師的必要條件,歷代書法大師首先是文化修養很高的文人,其次才被后人尊為書法家。
傳統書法基礎與文化修養也備受當今書家重視,著名書法家張旭光先生就曾說過:想要把書法寫好僅僅刻苦練習是不夠的,還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文化才是書法的根本,只有基礎好再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性的書法作品。
當今書壇很多名家不僅僅是書協會員也是文聯會員,這都體現出書法家對文化的重視,很多書法家在研究書法之外也筆耕不輟的進行文學創作,展現出當今書壇濃厚的文學氛圍。
當今書家兼備深厚傳統書法功底和文化修養的不乏其人,然而真正能夠引領時代潮流,影響書法發展方向,能夠永載書史的并不多,畢竟天賦才是技壓群雄的決定性因素。
縱觀當今書壇,夠得上大師潛質的唯有三人,王鏞、王冬齡、崔寒柏,此三人已經在不同領域引領了時代潮流,未來必然會影響書法發展的方向。
王鏞先生是現代書法藝術潮流的引領者,他的書法作品將傳統書法和時代文化緊密結合,賦予傳統書法鮮明的時代性,讓書法與時俱進,充分展現時代文化特征。
王冬齡先生創造了亂書,通過犧牲文字的可識讀性,開辟了書法的“混沌美”,實現書法從文化輸出向文化注入的轉變,是當今書壇前衛創新的先鋒,其創新理念必然影響書法的發展。
崔寒柏先生是當今堅守實用性書法的最佳代表,他對自然書寫筆法的獨特理解,揭露了當今書壇普遍存在的描繪畫的弊端,其追求的韻致美,更是傳統書法審美的最高境界,他的書法理念必然成為振興傳統書法的重要指導。
這三人無論從傳統書法造詣、文化修養還是人生閱歷以及藝術天賦,都是當今書壇的佼佼者,他們對書法的獨特理解以及取得的成就,讓他們的書法理念值得深入思考,思考的結果必然會對書法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