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創作往往氣勢連貫,節奏鮮明,一直被認為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古代草書家的藝術地位已有定論,無需復述,然而當今書壇健在的草書家頗具爭議,倒是可以論個短長,其中不乏可載入書史的大師級人物。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技已經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書法只能向著純藝術的方向發展下去,作為一門純藝術,書法家們更崇尚個性表達和情感發揮,草書成為當今書壇創作的熱門方向。
當今健在的書家以草書聞名者不乏其人,最著名的當屬王冬齡先生、張旭光先生,王冬齡先生以草書為本創造了亂書,震驚書壇。張旭光先生則始終堅持傳統草書的研究突破,以其獨特的筆法和對草書的深刻理解以及大膽的創新,創作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草書作品,引領了當今草書發展的主流。
兩位書法家的傳統書法造詣都毋庸置疑,他們在草書領域的最大區別就是王冬齡先生從傳統書法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前衛創新,而張旭光先生則始終堅持在傳統書法上的突破。
因此張旭光先生賦予了傳統風格草書更為豐富的面貌,拓展了草書創作在傳統書法領域的發展空間,從這一點上看,要比王冬齡先生另辟蹊徑更顯珍貴。
另外張旭光先生的書法根基始終深扎在王書一脈的基礎之上,專注于繼承和發展王書一脈,這在當今書壇是非常罕有的。
張旭光先生行、草書的根基就是《圣教序》和《十七帖》,他對這兩本帖領悟深刻,并且參以漢碑和顏書的筆意,形成了雄強、飽滿、奇肆的個人風格。
他的狂草更吸收了懷素、王鐸的一些營養,筆勢連貫,氣韻貫通,節奏跌宕,意象恢弘,給人非常震撼的視覺沖擊力。
張旭光先生對狂草的理解是非常獨特的,他經常將一個字拉的很長,占據多個字的空間,也會將多個字寫的很緊,宛如一個字,這種巧妙的構思,能夠將作品的空間感充分打開,增強了作品的氣勢,還增添了一些異趣。
看過張旭光先生書寫演示的人無不被他那神奇的筆法所震撼,筆鋒如搖櫓般從紙面掠過,卻能顯示出力透紙背的渾厚質感,讓人不由得想起黃庭堅看船夫搖櫓而得筆法的典故。
這種特殊筆法的加持,讓張旭光先生的草書線條疾而不飄、緩而不凝、潤而不洇、枯而不燥、濃而不愚、淡而不疑,筆筆扎實而各顯神采。
獨特的筆法和結構,偶爾以酒助興,張旭光先生在筆墨的揮灑間營造出恢弘與壯美,耐人品味,引人深思。他的很多草書理念和實踐都深刻的影響著當今書壇草書的創作和研究。
不過張旭光先生的草書也難脫刻意排布的俗習,畢竟沒有古人的癲狂,無法再現古人草書的率真和狂放,只能靠構思來增強作品的藝術展現力。
這是時代文化大環境下無奈的選擇,并不影響張旭光先生草書的藝術價值,無論后人對張旭光先生草書的評價如何,僅就當今書壇而言,張旭光先生依舊可為草書領域的領軍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