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的天柱山,藏在皖西南的崇山峻嶺里,像一位遺世獨立的隱士,卻藏著說不盡的故事。若說黃山是潑墨山水,九華山是佛國梵音,那天柱山便是古徽州文脈里的一枚青玉印章,鐫刻著“雄奇靈秀”四字真言。
天柱山的主峰,海拔1489.8米,遠看像一根擎天柱直插云霄,難怪古人叫它“天柱”。爬上天柱峰的路,崎嶇險峻,但每一步都像在翻開歷史的書頁。峰頂的“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字,五尺見方,刻在南崖壁上,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孤傲與堅守。站在峰頂,俯瞰群山,云霧繚繞,仿佛置身仙境,難怪白居易寫下“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的絕句。
天柱山的奇,不僅在峰,更在石。一線天,兩峰之間裂開一道縫隙,抬頭望去,天空只剩一線,仿佛天神用刀劈開的一般。花峰雖不高,卻像一朵初開的花,靈動中透著幾分俏皮。飛來峰更奇,整座山峰像一塊巨石,頂上壓著一塊渾圓的飛來石,像是從天外飛來,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柱山的靈秀,藏在幽洞與峽谷里。蓬萊島,海拔1350米,三面峭壁,向西延伸百米便是萬丈深淵。峰頂狹長險峻,古木參天,葛蔓纏繞,仿佛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而蓬萊島的懸崖棧道則讓人踩著千年風化的石階,聽松濤與深淵對談。
天柱山的文化底蘊,更讓人嘆為觀止。山道旁的摩崖石刻是天柱山的“活字典”。石牛古洞的崖壁上,王安石的“窮幽深而不盡”與黃庭堅的草書交相輝映,三百年間三百余方石刻,行楷隸篆皆成風景。李白曾在此遙望“皖公山”,留下“奇峰出奇云”的絕唱;白居易筆下的“擎日月”之峰,至今仍托著朝陽升起。佛光寺的香火里,藏著馬祖道一禪師結廬參禪的傳說,而三祖寺的晨鐘暮鼓,又為這方山水添了幾分禪意。
天柱山的云海,更是美得讓人心醉。站在觀日臺上,看著云鋪幽谷,霧掩危崖,仿佛置身云海之中。若運氣好,還能見到“寶光”——七彩光環中映出自己的身影,仿佛佛光普照,奇妙無比。最妙的是“天柱晴雪”,夏日的山崗上竟鋪著細碎的白砂,遠看如積雪未消,實則是巖石風化后的“冰雪奇緣”。而天柱峰的日出則是另一場盛宴,當霞光刺破云層,孤峰如燃,讓人頓悟“擎霄”二字的分量。
天柱山的傳說,更添了幾分神秘。白水灣的望夫石,傳說喻娘因丈夫戍邊不歸,化為一石人,李白曾憑吊此石,寫下《望夫石》一詩。石牛古洞的李公麟坐石牛圖,雖已失傳,但傳說仍在,讓人浮想聯翩。
山民的灶臺里,藏著天柱山的煙火氣。野葛粉是清晨驅寒的暖意;封缸酒釀得醇厚,飲一口便醉了半山云霧;天柱香鴨用山泉慢燉,鴨肉里滲著松針香;瓜蔞籽是閑聊時的零嘴,嗑開硬殼,果仁帶著草木的清甜。若逢采茶季,還能喝到天柱劍毫——這茶芽如劍,泡開后卻溫柔,像極了天柱山的脾性。
天柱山像一位低調的隱士,不爭黃山之奇,不奪九華之圣,卻以“雄奇靈秀”四字,在皖西南的山水間,寫下了屬于自己的傳奇。若你厭倦了人潮擁擠的網紅景點,不妨來此,聽石頭講故事,看云海寫詩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