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住在水井的旁邊,竟然成為了“最缺水”的人。
塔克拉瑪干沙漠,作為全球“第二大流動沙漠”,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被稱為有名的“死亡之海”。狂風裹挾的沙礫,好像要將一切生命吞噬一樣。
然而這這樣看似荒蕪的土地上,卻生活著一群“守井人”,他們用汗水澆灌綠洲,用堅守對抗孤獨,在沙漠中心看出綠葉。
雖然生活在水井旁邊,但生活用水依舊要配送,節約用水是“守井人”必須要學習的,那么這到底怎么回事呢?他們又是如何在黃沙中書寫“沒有荒涼的人生”的傳奇呢?
“死亡之海”中的綠洲奇跡
新疆!作為中國最廣闊的省份,可能在大多數人眼里,是買快遞都要單獨付郵費的地區,但在這里有著大量的油氣資源,讓中國的能源有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想要在新疆開發油氣并不容易,因為這里還有十分遼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其高溫、缺水早已是常見的問題。
為了將油氣資源輸送出去,中國作為“基建狂魔”,在流動的沙漠里創造了奇跡!
今年5月初,中國完成了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鎖邊工程,徹底阻止沙漠再向外擴張流動,然而這其實僅僅只是其中一個工程。
當年為了將沙漠腹地中的油氣運送出來,沙漠中修公路,被當成了一個“瘋狂的計劃”!
要知道那個時候全世界沒有國家在流動沙漠中修過公路,畢竟除了沙漠流速快會掩蓋道路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沙漠中的沙子太過細小,難以支撐穩固的地基。
即使是建立好了,如果沒有一定的維修,沒過多久就會被沙漠掩埋。
因此工程師在路基最底層還得鋪設一層土工布,然后再在上面傾倒砂石等材料,才最終把路基穩定住了。
同時,這條公路在進入沙漠腹地之前,還得經過一片原始胡楊林,原始胡楊林的土質屬于巖質土,是無法吸水的,但是修路又離不開水。
后來經過反復試驗,專家們創造了路基薄面施工工藝,首先他們把路基的底部放大拓寬,再在路基的中間開挖出一條與路面實際寬度一樣的凹槽,然后再把路基的兩側加高,接著在凹槽內再鋪上一層紅土與戈壁封層,之后再在封層上膠水帶齊。
滲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第二天在碾壓路基就會變得非常結實,他們就是這樣采用分層碾壓、分層推進的方法,把在流動沙漠修公路難得問題給解決了。
1995年,中國首條沙漠公路在塔克拉瑪干建成通車,這條公路的誕生,不僅是為了開發沙漠深處豐富的油氣資源,更是一次人類與自然博弈的壯舉。
然而,公路剛通車時,專家曾預言它終將被流沙掩埋,為了抵御風沙,工程師們為公路“穿”上了一層“防風衣”。
在無數人的努力下,沿沙漠公路的草編方格固沙帶被建立起來,,并在2003年啟動了一項更為宏大的工程:沿公路兩側種植436公里長的防護林,由梭梭、紅柳、沙拐棗等耐鹽堿植物構成,總數超過2000萬株。
防護林的存活離不開水源。沙漠地下水豐富,但含鹽量極高,無法直接飲用,卻是灌溉耐鹽植物的理想選擇。
于是,108座紅頂藍墻的水井房沿公路分布,每隔4公里便有一座,守井人駐扎于此,通過抽取地下水滴灌防護林。
這些水井房每年維護成本高達10萬元,總投入超過千萬元,但它們的存在,讓這條公路在20多年后依然屹立不倒,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象征。
然而他們雖然守著井,但卻不能喝里面的水。
與沙共舞的“守井人”
沙漠公路沿線的地下水儲量高達16億立方米,但都是高礦化度的鹽堿水,連鋪路、灑水都不合格。
為此,專家們又篩選出幾十種耐鹽堿的植物,以便于抽取沙漠地下咸水進行灌溉,其中包括梭梭樹、沙拐棗和洪流等。
為了節約水資源,還采取了滴管方式灌溉,446公里的公路鋪設了959公里的主管道,1018公里的支管道,滴管更是長達19000多公里,保證每一株植被都能得到灌溉。
如今,這條綠化帶的寬度已達到75米,大大提高了這條沙漠公路的使用壽命,而且這條公路通車后,讓民豐到烏魯木齊的路程縮短了一千多公里,并且還帶動了新疆沙漠旅游資源的開發,對新疆旅游產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然維護這些公路,離不開守井人。
守井人的工作看似簡單,每天巡查4公里范圍內的56個閥門,調整水壓,確保防護林每26天輪灌一次。
然而,沙漠的極端環境讓這份“簡單”變得異常艱難,夏季地表溫度可達70℃,沙粒滾燙,行走其間如同置身烤箱,冬季寒風刺骨,水管常因低溫凍裂,條件十分艱苦。
水井房的生活物資全靠保障車每周運送一次,淡水尤為珍貴,洗臉水要留著洗腳,刷鍋水用來澆花,就連衣服也只能用高鹽地下水簡單搓洗,晾干后總泛著白漬。
如今的防護林已從幼苗長成密林,梭梭樹的根系牢牢鎖住流沙,公路兩側綠意蔓延,甚至引來了偶爾駐足的小型野生動物。
就連封鎖沙漠的玫瑰,也已經開出了鮮艷的花朵!
這種變化,讓守井人的堅守有了更深的意義,他們不僅是護林者,更是生態修復的見證者。沙漠公路的標語“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正是這群人最真實的寫照。
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日復一日的平凡,筑起了一道抵御荒漠化的綠色長城,塔克拉瑪干的守井人,是無數中國勞動者的縮影。他們用雙手在荒漠中種下希望,用堅守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
當夕陽西下,紅頂藍墻的水井房在沙海中若隱若現,仿佛一盞盞明燈,照亮了人與自然共生的可能。這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悄然生長的綠意,和一群默默無聞的“守綠者”,在“死亡之海”中書寫著生命的詩篇。
參考信源:
中國人在沙漠種的10萬株玫瑰,開花了!
鎖邊之后——新疆加快鞏固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成果
塔克拉瑪干沙漠守井人,“死亡之海”中的守綠者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