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干枯,絕非簡單的水位下降、河道裸露,其背后是生態系統的連鎖崩潰,對原有生態的破壞堪稱 “生態浩劫”。
從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家園來看,河流本是眾多水生生物的 “伊甸樂園”。大量魚類、兩棲類動物依水而生,水生植物扎根河底、隨波搖曳。可一旦河床干枯,河水迅速退去,魚類被困在日漸干涸的水洼,艱難掙扎,最終因缺水缺氧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失去滋養,根系干裂,莖葉枯萎,曾經繁茂的水下 “森林” 化為烏有。像在一些因水電站過度截流導致河床干枯的區域,原生魚類種群數量銳減,某些珍稀水生植物甚至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遭受沉重打擊。
再看依賴河流的陸生生物,眾多陸地動物將河流作為飲水的重要來源,周邊的植物也依靠河水的浸潤生長。河床干枯后,動物們不得不長途跋涉尋找新水源,這大大增加了它們被捕食、因缺水體力不支死亡的風險;河岸周邊植被因缺水逐漸枯黃,失去了為動物提供食物與庇護的功能,以這些植物為食的昆蟲、小型哺乳動物數量隨之減少,整個食物鏈逐級崩塌。
在生態循環層面,河流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物質循環 “傳送帶” 的關鍵角色。河水流動帶動營養物質在上下游間傳輸,滋養著沿途生態。河床干枯打破了這一循環,營養物質堆積在干涸河床,無法被有效輸送,導致下游生態系統因缺乏養分而 “饑餓”,土壤肥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生長,進而威脅人類的糧食安全。而且,干枯河床失去了對污染物的稀釋、凈化能力,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殘留其中,在降水時隨地表徑流擴散,進一步污染周邊土壤和地下水,讓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河床干枯對生態的破壞是全方位、深層次且持久的。若想讓生態重回正軌,需從科學規劃水資源利用、嚴格監管水電開發項目、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等多方面入手,給河流生態 “輸血供氧”,讓干涸的河床重煥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