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千余巢遺鷗正在修復后的湖心島上育雛。這個曾因生態惡化導致遺鷗數量驟降至2000巢的沙漠湖泊,如今以全球70%的遺鷗種群占比,印證著中國干旱區生態治理的智慧與擔當。
紅堿淖自然保護區濕地景觀
紅堿淖地處陜蒙兩省區交界,是陜西首個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的生態要地,也是我國唯一的沙漠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批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2022年,“紅堿淖濕地湖心島生境修復與遺鷗種群保護”案例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2023年,生態環境部對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進行現場評估,評估等級為優…
在生態保護實踐中,紅堿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跨省聯合補水保護,與鄂爾多斯市密切協商,自2016年起,札薩克水庫累計向紅堿淖進行99次補水,總量達1260萬方,有力緩解了水資源短缺難題;大力推進濕地保護工作,實施了保護區濕地恢復項目、生態移民、養殖搬遷、草原修復和濕地治理等項目,為生態系統的穩定與恢復創造了良好條件;連續多年開展湖心島人工修復工程,通過人工筑島、回填沙土、改善表面生境等舉措,使遺鷗棲息地環境得到顯著優化,湖心島面積達6.7萬平方米;積極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工作,建設魚類繁育馴養基地,選育良種實施耐鹽堿野生魚類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項目,累計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羅魚210萬尾、鯽魚230萬尾,有效豐富了水生生物多樣性。
遺鷗在紅堿淖棲息
如今的紅堿淖,已成為生物多樣性的璀璨舞臺:195種鳥類在此棲息翱翔,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遺鷗種群占全球總量的70%以上;224種維管植物蓬勃生長,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甘草形成穩定群落;周邊農牧民通過200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年增收超300萬元,生態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5%,成功繪就了一幅“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和美畫卷。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系統治理與智慧賦能雙向發力,深化落實《紅堿淖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統籌‘草、湖、水、林’全要素修復,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入湖河流整治等工程,提升流域水源涵養功能,增配無人機巡檢與智能卡口系統,實現‘遺鷗-湖泊-流域’全域數字化監管,以科技創新筑牢‘紅堿淖’生態安全屏障。”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傳教育科科長郭小平介紹。
當日,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神木分局聯合開展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宣傳活動。
紅堿淖濕地兩岸一片“萬物共生”的和美景象
從“生態危機”到“生態標桿”,紅堿淖的蛻變,是陜西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的生動縮影。這片沙漠濕地正以協同治理的力度、科學保護的精度、制度創新的硬度,奏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陜西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