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錫林郭勒5月22日電 題:為渾善達克沙地“鎖邊”的牧民小分隊
作者 奧藍
休牧結束后第一周,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一塊半流動沙地上,參與打沙障的牧民多了起來。之前每天十幾人,如今穩(wěn)定在四五十人。按照計劃,未來一個月,這里的2670畝沙地將打滿沙障。
圖為牧民跪在沙地上,將柳條扎進沙地。崔博群 攝
被稱為“中國治沙魔方”的沙障是沙地治理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這里采取的是4X4米機械沙障,每米需扎下至少10根紅柳條,每根20厘米深。
沙地下方土質很硬,使勁才能扎進去。一個牧民平均每天扎400米約4000根紅柳條,工錢約300元。
這里是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烏蘭察布蘇木賽音寶力格嘎查,2024年度林草濕荒一體化項目退化草原生態(tài)修復治理區(qū)所在地。2024年“三北工程”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zhàn)啟動以來,當?shù)卣c牧民協(xié)商將該區(qū)域納入治理區(qū),并簽訂5年禁牧合同。
“今年計劃治理沙地約50.01萬畝,普遍是‘以工代賑’模式。”張恒是正鑲白旗草原工作站站長,每天奔走在治沙現(xiàn)場的各個項目區(qū),協(xié)調材料入場、查驗工程質量、講解技術要領,所以皮膚被曬得黝黑。“這里是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緣,我們都是‘鎖邊’匠。”
圖為牧民正抱著成捆的紅柳條行走在沙障中。崔博群 攝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的一項扶持政策。在渾善達克沙地治理過程中,牧民一般由合作社等組織參與此項工作,獲得收入。
“一直以來,沙地治理通過沙障設置、圍欄拉設、播撒草種等工程措施搭配禁休牧等管護手段完成,需要大量勞動力。”張恒告訴記者,在半固定沙地和流動沙地之上,常見的工程措施是先打沙障固沙,在強雨季到來時播撒種子。當然,還要將治理區(qū)域圍封,避免牛羊進入。“植被蓋度提升之后,草原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就增強了,防沙治沙的目的就達到了。”
圖為牧民正在打沙障,手腕處暴露在外的皮膚被曬得黢黑。崔博群 攝
打沙障是治沙頭項工程,也是最辛苦的環(huán)節(jié)。勞動力都是周邊牧民,每天一大早安頓好牛羊就來,干到晚上五六點才回家。他們大都搭伴作業(yè),有夫妻,有兄弟姐妹,有朋友。有人負責用鏟子將土挖松,有人插柳條。
為節(jié)省時間和路費,牧民們中午都不回家,大家三三兩兩找一塊背風的地方,席地而坐啃干糧、喝奶茶。日頭很曬,風也大,有些沙障要扎在沙坡上,他們得手腳并用、邊爬邊扎。但牧民們都說,這不算啥。
牧民告訴記者,在家門口干活,短時間內就能拿到錢,還不耽誤牧業(yè)生產(chǎn)。這些年牲畜賣價低,打沙障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筆珍貴收入。
牧民寶音扎那是個“90后”,他和4個好朋友組團來打沙障,大家全副武裝,沒有一點皮膚暴露在太陽下。寶音扎那說,打沙障這樣的體力活很累,但想到綠色是自己種下的,心里就特別舒坦。
牧民是渾善達克沙地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們不僅是治沙過程中最大規(guī)模的勞動生產(chǎn)力,也是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生態(tài)制度的執(zhí)行者,同時還是生態(tài)建設的監(jiān)護者。
“我們要忙到8月。”斯琴巴圖是烏蘭察布蘇木賽因寶力格嘎查的牧民,2023年起參與渾善達克沙地治理。這幾天,他負責現(xiàn)場施工安排和紅柳條運輸工作。他所在蘇木有12個嘎查,去年最多時,同時有200多人在沙地里忙活。
“在這里干活太辛苦了,強紫外線、干燥、大風,我最多一天走了3萬步。”鄭國祥是中標正鑲白旗二標段項目的企業(yè)施工管理人員。他告訴記者,沒有牧民的大力支持,項目很難有保證地完成。“牧民有一句話讓我很感動:咱們要團結在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
“植被恢復后,還要進行科學合理利用。”張恒解釋說,草場有生態(tài)屬性,還有生產(chǎn)功能,是牧民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牧民要靠它增收。
“如果這里全部變綠,牧民放牧的成本和負擔會小很多。這是一件好事,也是我現(xiàn)在最大的信仰。”斯琴巴圖憧憬著未來,很動情。“而且,我們還給后代留下了綠色的草原。”(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