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康復醫療行業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多家醫院的康復科在招聘治療師時,明確要求應聘者具備針灸推拿專業背景。這一趨勢不僅引發了康復治療師群體的就業焦慮,更折射出醫療體系中的深層矛盾。
針灸推拿“跨界”康復治療成常態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多名持證康復治療師表示求職困難,原因是當下很多醫院要求應聘者具有針灸推拿背景。而根據《醫師法》規定,康復治療師因缺乏處方權,無法合規開展針灸推拿操作。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生憑借“雙重資質”成為康復科爭搶的“香餑餑”——他們既能考取康復治療師證,又能通過醫師資格考試,在康復科可以同時承擔現代康復治療和傳統中醫診療工作。
醫院“精打細算”背后的三重邏輯
1.成本導向:傳統療法更“劃算”
現代康復治療設備昂貴、耗材成本高,而針灸推拿僅需簡單器械即可開展,且更易被患者接受。據業內人士透露,一套現代康復設備的投入動輒數十萬元,而針灸治療單次收費雖低,卻可通過“薄利多銷”模式創造穩定收益。
2.政策規避:一崗多能的“合規操作”
醫保對康復治療項目審核嚴格,而針灸推拿作為中醫傳統項目,在醫保報銷體系中相對寬松。通過讓針灸推拿專業人才兼任康復治療師,醫院既能規避醫保檢查風險,又能實現“一人多用”——既完成現代康復指標,又通過針灸創收。
3.科室架構:中醫主導的“路徑依賴”
全國約一半的醫院將康復科與理療科合并管理,而理療科主任多為中醫背景出身。這種管理架構導致用人偏好向中醫體系傾斜,針灸推拿專業自然成為“嫡系部隊”。某三甲醫院康復科主任直言:“懂針灸的康復師能同時服務兩類患者,何樂而不為?”
就業市場畸形:治療師“內卷”加劇
康復治療專業畢業生正面臨嚴峻挑戰。某省會城市三甲醫院近年招聘數據顯示,康復治療師崗位報錄比高達300:1,而同期針灸推拿崗位競爭僅為30:1。
更值得關注的是,醫院普遍存在“既要又要”的用人觀:既要應聘者掌握現代康復技術,又要求具備傳統中醫技能;既要碩士以上學歷,又希望接受低薪高壓工作環境。
這種矛盾催生了雙重擠壓效應——針灸推拿專業學生涌入康復賽道,而康復治療師被迫“轉型”學習中醫技術。一位從業五年的治療師無奈表示:“針灸了醫保查你,不針灸了醫院辭退你,怎么做都是錯。”
行業隱憂:專業壁壘模糊化
這種現象暴露出我國康復醫療體系的結構性矛盾:
? 專業定位混亂:康復醫學與中醫療法的邊界日益模糊
? 人才培養錯位:院校教育未跟上臨床復合型需求
? 職業發展困局:純康復治療師晉升空間被擠壓
專家指出,若“跨界用人”趨勢蔓延,可能導致現代康復技術發展滯后。如何平衡中西醫資源、明確職業權限、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已成為醫療管理部門亟待破解的難題。
最后說兩句
當“性價比”成為醫院用人首要考量時,專業人才的職業尊嚴與患者的長遠康復效果或將受到影響。
這場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的“崗位爭奪戰”,本質上是醫療改革深化過程中資源配置、學科發展與就業市場三方碰撞的縮影。唯有在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間找到平衡點,方能實現人才價值與醫療需求的精準對接。
· 歡迎點贊、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文章來源:康知了
編輯丨云自閑
本文系“康知了”綜合整理創作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