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網援引今日俄羅斯(RT)報道,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在圣彼得堡國際法律論壇上稱,基輔政權缺乏主權,但莫斯科仍愿與烏克蘭“無條件直接談判”,并暗示這是澤連斯基維護國家地位的“最后一次機會”。
梅德韋杰夫的表態看似示好,實則暗藏威懾。他直言烏克蘭現政府是“失敗的準國家”,并質疑澤連斯基政權的合法性——后者任期已于2024年結束,但因戒嚴推遲選舉,其簽署的協議可能被繼任者推翻。這一邏輯直指2015年《明斯克協議》的失效教訓,俄方顯然不愿重蹈覆轍。
梅德韋杰夫資料圖
梅德韋杰夫更以“基輔難見5月10日”的威脅回應澤連斯基對俄勝利日閱兵的“安全警告”,暗示若烏方挑釁,俄羅斯將采取極端軍事手段。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既為談判留有余地,又強化了對基輔的施壓力度。
面對俄方壓力,澤連斯基近期動作頻頻。他公開批評美國前任總統拜登“承諾的600億美元軍援僅兌現一半”,指責西方在支持以色列與烏克蘭時“雙標”,甚至爆粗口表達不滿。與此同時,他轉向中國尋求斡旋,稱中方“可加速和平進程”,并邀請中國支持瑞士和平峰會。
這種轉向背后,是烏克蘭對西方信任的崩塌。美烏近期簽署的“礦產換軍援”協議暴露深層矛盾——烏克蘭以鋰礦等戰略資源開采權換取美國5000萬美元軍備,被梅德韋杰夫嘲諷為“賣身契”,直指基輔正淪為“資源傀儡”。
戰場形勢加劇了澤連斯基的危機感。俄軍近期在頓巴斯推進迅猛,烏軍防線壓力倍增。盡管美國眾議院通過新一輪援烏法案,但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向美國軍工企業,實際到烏的援助依賴被凍結的俄海外資產。
澤連斯基資料圖
國內矛盾同樣尖銳。民調顯示,超七成烏克蘭民眾支持停戰談判,較2023年增長近20%。經濟持續萎縮(2025年一季度GDP縮水12%)、征兵年齡降至18歲,社會不滿情緒高漲。澤連斯基的強硬表態,既為爭取談判籌碼,也為轉移國內壓力。
梅德韋杰夫曾多次暗示“西方決定清除澤連斯基”。2024年4月,波蘭以“刺殺澤連斯基”罪名逮捕一名公民,俄方稱此為西方拋棄澤連斯基的“首個證據”。北約的“波蘭替代方案”進一步佐證這一趨勢——波蘭高調宣稱進入“戰前狀態”,并計劃部署北約核武器,儼然成為對抗俄羅斯的新前線。
美國的態度同樣微妙。特朗普上臺后對澤連斯基從支持轉向嚴厲批評,稱其為“小有成就的喜劇演員”,并質疑美國援烏資金的去向。這種轉變使基輔陷入“戰略迷茫”。
在美俄博弈僵局中,中國成為關鍵調解者。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后,中方特使李輝與烏駐華大使會談,推動俄烏和談。澤連斯基公開肯定中國作用,稱“中俄歐或繞開美國達成協議”。
澤連斯基資料圖
中國的立場清晰且務實:主張停火止戰,反對陣營對抗。這一中立姿態與西方的“代理人戰爭”邏輯形成鮮明對比,也為危機提供了新的解決路徑。
梅德韋杰夫的“最后通牒”與澤連斯基的“外交變臉”,折射出俄烏沖突的復雜性與脆弱性。當炮火與談判交織、資源與主權博弈,這場戰爭早已超越地區范疇,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縮影。而和平的曙光,或許正藏在各方利益的微妙平衡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