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國家新政策!
打工人不用買房了?
在全球住房負擔危機加劇的背景下,代際鴻溝與階層分化正重塑居住格局——年輕群體困于高房價,中低收入者難覓安居之所。
而柏林R50、巴塞羅那La Borda等合作住房項目以"共享不割裂"的創新實踐,給出了破局答案。
這些跨越國界的居住實驗通過居民共建、資源共享與可持續設計,將冰冷的建筑轉化為溫暖的社會容器。
01
住房困局突圍
政策助力與社區模式探索
2025年5月8日,央行宣布降準降息。這一套“組合拳”不僅為市場注入流動性活力,更為優化住房資源配置、探索合作建房等創新模式提供了關鍵契機。
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率提高,中國住房領域挑戰重重。
一方面,住房市場結構失衡,部分地區房價超出居民承受范圍,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供給不足、分配不均,影響城市發展與社會穩定。
同時,傳統住房建設模式難以適應單身經濟、老齡化等多元生活場景變化,居住模式危機凸顯。
▲住房危機
誠然,我們已經采取了相關措施以應對以上挑戰,如近期降準降息,上海保租房、深圳公租房上線,這些政策旨在刺激貨幣流通、優化住房資源配置,為居住模式變革帶來希望。
參考一些國家的經驗發展“合作建房”以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問題也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
▲Cooperative Housing Feld4 / MASStudio
源自德國的Baugruppen,意即“合作住房”, 居民成為開發商,擁有公共空間的共同所有權,而住宅單元則為個人所有。 可供作為提高住房負擔能力的一種途徑。
而有關設計層面, UN Studio的創始人 Benvan Berkel 認為,“隨著技術進一步的一體化,社區方面對住房將變得更加重要。”
與每個人為其設施爭取私人空間相比,社區生活的形式減少了“空間需求”。
▲Edelaar Mosayebi Inderbitzin, entry for ‘Zollhaus’ competition
相較于個體對私人空間的單一追求,社區生活模式通過資源共享,巧妙化解了空間資源緊張的難題。
從合住公寓到共居社區,多樣化的居住形態不斷涌現,而貫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始終是對公共空間的高效利用與共享。
02
La Borda 住宅合作社項目
西班牙巴塞羅那
在眾多住宅項目都受宏觀經濟利益驅動進行設計的背景下,西班牙巴塞羅那的La Borda 住宅合作社項目顯得獨樹一幟。
該項目采用基于共享資源與空間的協作管理模式,由居民自行組織開發。
▲ La Borda住宅外立面
La Borda 住宅合作社致力于為居民提供實用型住宅,摒棄投機屬性,將使用價值作為集體結構的核心。該項目提出三個跨領域基本原則:
1.共享型社區空間:通過28套不同面積的住房與豐富的公共設施(共享廚房、洗衣房、客用房間等)結合,圍繞中庭布局重現傳統西班牙合院模式。
在保障私密性的同時,利用公共露臺、屋頂花園等空間促進鄰里互動,強化社區凝聚力。
▲ La Borda住宅平面圖
2.低碳可持續設計:優先采用自然采光、通風等被動式節能技術,最大限度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居住成本并緩解環境壓力,實現資源節約與居住舒適度的平衡。
▲La Borda住宅內部合院
3.全過程居民共建住戶深度參與設計、建造及管理全流程:通過建筑委員會協調專業團隊與居民需求,并借助工作坊、會議等形式集體決策,確保方案貼合實際生活需求,體現共同家園的自主性。
▲La Borda住宅戶型設計
從本質上看,合作社是一種民主結構,人們通過共享達成目標。從歷史角度講,在社區中合作社最初多涉及食物和福利領域。
如今則與社會經濟相關聯,并以生態、多樣性和包容性等共同價值觀為基礎。
▲La Borda住宅剖透視
03
Ritterstrasse50
德國柏林
柏林的R50住宅( Ritterstrasse 50)是一棟位于克洛茨堡區的19戶規模的小型聯建多層住宅樓,于2013年建成。
這一項目因為其富有探索性的建房模式和設計特點,在建成后成為被廣泛討論的合作建房案例。
▲ Ritterstrasse 50立面
R50項目最初由一些創意產業工作者發起——他們不滿柏林內城高昂的房價和房地產模式,成立建房聯盟。
希望通過聯建的方式以更低的價格獲得一個契合共享居住理念的緊密社區。
▲Ritterstrasse 50立面細部
這座獨立建筑坐落于柏林戰后典型住宅群中,以六層主體結構(含地下室與閣樓)劃分為三個區塊,包含19套獨立公寓、1間工作室及多樣化共享空間。
其底層設計為雙層挑高的靈活社區區域,將建筑主入口與公共街道相連,向周邊居民團體開放使用。
▲Ritterstrasse 50底層部分
建筑采用極簡鋼筋混凝土框架,搭配模塊化木制外立面與可靈活開合的玻璃門系統,結合每層環繞式陽臺,形成建筑形式與使用功能的動態對話。
設計核心聚焦集體化與可負擔的居住工作模式,通過混凝土骨架、獨立的木制立面及懸挑鋼制陽臺構建緊湊高效的空間體系,下沉式地下室巧妙銜接公私領域。
▲Ritterstrasse 50立面構成
R50項目最突出的特點是業主高度參與的運作模式。公寓與社區空間的規劃基于深度協商機制。
在統一的結構框架內允許住戶按需求定制戶型,同時制定共同裝修標準,平衡材料統一性與個性化布局。
▲Ritterstrasse 50需求定制泡泡圖
協作式的設計流程不僅促成居民對共享空間類型、規模及形態的共識,還塑造出與周邊1960年代住區景觀自然融合的城市花園、通往地下室的坡道公共區、屋頂夏廚冬花園等特色空間。
四周陽臺與明亮的室內空間相得益彰,并將每層樓的公寓連接起來。
▲Ritterstrasse 50室內空間
在保有私人空間與隱私的基礎上,倡導資源共享(拼車、屋頂種植、團購食材、共餐等),既支持居民自主生活,又通過互助營造強化社區聯結,形成“獨立不孤立”的居住文化。
▲Ritterstrasse 50共享屋頂種植空間
04
IBeB住房項目
德國柏林
在柏林紳士化加劇的文化產業核心區,IBeB 住房項目打破常規開發邏輯。
柏林市政府為激活區域可持續發展活力,在土地競拍時摒棄價高者得規則,轉而以開發理念作為評估標準。
在此背景下,柏林“自建合作社” 聯合建筑事務所、市民協會等多方力量,提出以產權混合、功能復合為特色的非營利性住房方案,憑借對片區多樣性的保護承諾,擊敗高價競爭者拿下地塊。
▲ IBeB住房不同產權的交叉資助模式
項目實施過程中,自建合作社化身“全能開發者”,從規劃設計到物業管理全程把控,通過預制化建筑結構與毛坯交付等方式降低成本,既符合德國節能規范,又為住戶預留個性化改造空間。
▲IBeB住房項目模式
在產權設計上,項目創新采用“交叉資助”模式:私有產權業主支付少量溢價,補貼合作社住房建設,同時借助土地出讓優惠,其購房總價仍低于周邊水平,實現不同產權住戶的雙贏。
不同產權住房在建筑中交錯分布,通過巧妙設計的公共空間相連,構建出獨特的合作居住生態。
▲IBeB住房項目立面效果
IBeB 住房不僅為社員提供了高性價比的租賃房源,更通過容納私有業主、藝術家工作室和小型文化產業,維系了區域創意產業生態。
項目的成功促使柏林政府推出《透明化房地產政策》,并成為城市不動產管理的標桿案例,為破解紳士化地區住房難題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樣本。
▲IBeB住房項目爆炸軸側分析
05
SkyVille項目
新加坡
新加 坡 的 SkyVille 項目坐落在高層區域,融合了私人住宅與公共房屋,有力地驗證了高密度環境也能實現高舒適度的理念。
社區生活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是該項目的核心主題。
▲ SkyVille項目
項目沒有設置大門,所有公共區域完全對外開放,其創新之處在于將公共的、外部的以及共享的空間相互交織,打造出從地面延伸至屋頂的塔樓群。
▲SkyVille項目底層空間
每個家庭都成為Skyville的一員,80 個家庭共同擁有一個帶有庇護的社區花園陽臺,這樣的設計旨在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使其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居民在走過陽臺時,無論是四處張望,還是與鄰居打招呼、觀看孩子們玩耍,都能自然地融入社區生活。
▲ SkyVille項目中的居民交互
結語
從國際經驗來看,合作建房、社區生活模式等在解決住房問題上成效顯著。
它們不僅緩解了住房負擔壓力,還重塑了鄰里關系,促進了社區可持續發展。我國新出臺的降準降息、保障性住房上線等政策,也正朝著優化住房資源配置的方向邁進。
對于打工人而言,雖然“不用買房” 目前或許還未完全實現,但這些積極的政策信號與創新的居住模式,無疑為解決居住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與可能。
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優化和各類創新居住模式的推廣應用,相信住房將不再是壓在打工人心頭的 “大石頭”,人們能夠擁有更加舒適、經濟且富有歸屬感的居住環境。
資料引述:
1 .https://www.aia.org/aia-architect/article/can-co-op-development-be-housing-crisis-solution
2. https://www.archdaily.com/800832/skyville-woha/584537a8e58ece9e1900077a-skyville-woha-image?next_project=no
3. https://dash-journal.com/ibeb-integratives-bauprojekt-am-ehemaligen-blumengrosmarkt/
4.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archive/how-housing-co-operatives-built-a-city
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AxNTIwOQ==&mid=2247537574&idx=1&sn=5177f8996a1068f0a35d2611b458e221&chksm=97ac0493242de2dc3b42686fbf8c263ca50ccae89083637a0866ef804ddea3feac42b896380c&scene=27
6.https://www.archdaily.com/593154/r50-nil-cohousing-ifau-und-jesko-fezer-heide-and-von-beckerath/54cb096be58ece5c5e000318-r50-nil-cohousing-ifau-und-jesko-fezer-heide-and-von-beckerath-image?next_project=no
7.https://www.archdaily.cn/cn/922487/xi-ban-ya-la-bordazhu-zhai-tan-suo-ji-ti-zi-fa-zhu-zhai-de-ke-neng-xing-lacol/5d420eb8284dd1dba30000ef-la-borda-lacol-photo?next_project=no
編輯吳美薇
責編李婧博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