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當地時間5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就俄烏問題進行了時長超兩小時的通話,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通話后,普京方面釋放出愿意談判并期望與美開展大規模貿易的信號,這一轉變為持續已久的俄烏沖突局勢增添了新的變數。
特朗普在通話結束后通過社交媒體透露,俄烏將即刻啟動旨在終結戰爭的談判,不過談判形式與具體時間尚未確定,相關條件將由俄烏雙方協商。梵蒂岡已表態有意愿主辦此次談判。普京在聲明中稱,通話“非常有益、有建設性”,內容“充實且開放”。俄羅斯將提議并準備與烏方就未來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研究起草一份備忘錄,其中涵蓋解決危機的原則、可能達成和平協議的時間表,以及在達成相關協議情況下的臨時停火等內容。
在過去的俄烏沖突進程中,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在談判立場上較為強硬,堅持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占領領土合法化等條件作為停火前提。此次卻同意起草和平協議備忘錄,僅強調“消除危機根源”這一相對模糊的原則,態度出現明顯轉變。
普京(資料圖)
從俄羅斯國內層面看,長時間的沖突對俄羅斯經濟與社會產生了一定壓力。俄羅斯2025年國防開支占聯邦預算約33%,總額高達1560億美元,為維持這一龐大開支,已削減2025年社會保障支出,較2024年下降約16%。此時釋放談判信號,若能推動沖突緩和,有助于緩解國內經濟社會壓力。
國際輿論方面,沖突的持續引發國際社會對和平的強烈呼吁,俄羅斯面臨一定輿論壓力,展現出積極談判姿態有利于改善其國際形象。地緣政治博弈上,普京可能期望通過此舉分化西方陣營。美國在俄烏沖突問題上與歐洲部分國家存在分歧,俄羅斯積極回應談判,或可使美國在歐洲盟友間陷入被動,加劇歐美之間的裂痕。此前德國總理默茨在通話后宣布對俄新制裁,而普京卻向特朗普遞出“戰后大規模貿易”的橄欖枝,這種差異化應對策略可見一斑。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在外交方面急需取得成果以鞏固其國內政治地位。在中東事務上,特朗普面臨諸多困境,以色列無視美方勸和,加沙地區戰火重燃,美國在紅海的行動也頗為狼狽。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俄烏和談成為其尋求“外交突破”的重要方向。
特朗普對俄政策與部分美國建制派存在差異,他更傾向于通過與普京的直接溝通來推動問題解決,甚至暗示美國可能抽身斡旋,將調解權移交梵蒂岡。他期望以“戰后美俄貿易潛力”為誘餌,促使普京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做出妥協,這既符合其“交易型外交”的風格,也能為美國在未來的美俄經貿合作中謀取利益。
就短期而言,美俄此次通話為俄烏雙方直接談判創造了一定的氛圍,增加了實現停火的可能性。但俄烏雙方在領土等核心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巨大,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強調在領土問題上不會妥協,即便愿意談判,也對談判結果的預期較為謹慎。
澤連斯基(資料圖)
從長期看,若俄烏開啟談判,談判過程也將艱難曲折。俄羅斯在軍事上仍占據一定優勢,其提出的談判條件必然基于自身在戰場上的成果。而烏克蘭背后有歐洲部分國家的支持,在領土主權等關鍵問題上難以輕易讓步。美國雖表示不會增加對俄制裁,但在俄烏談判中究竟會扮演何種角色,是否會真正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都存在不確定性。
歐洲國家對美俄通話反應不一。部分國家對停火談判表示期待,畢竟沖突的持續對歐洲的安全與經濟都造成了負面影響,如歐洲軍費開支占GDP比例已從冷戰后的不到1%增加到2%。但也有國家擔憂俄羅斯的談判誠意,德國在通話后宣布新制裁便是這種擔憂的體現。歐洲何時能真正參與到俄烏談判中,還取決于俄烏雙方在停火等基本問題上能否達成一致。若未來涉及烏克蘭安全保障、維和監督等環節,歐洲國家可能會發揮更大作用。
其他大國如中國、印度等,一直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呼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沖突。中國始終主張尊重各國主權與領土完整,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積極勸和促談。印度在與美俄的關系中保持相對平衡,其對美俄通話的態度也將基于自身在能源進口、地緣政治等多方面的利益考量。
美俄此次長達兩小時的通話,雖使普京釋放出愿意談判及與美開展大規模貿易的信號,但俄烏沖突的和平解決仍面臨重重挑戰。未來局勢發展,不僅取決于俄烏雙方的談判誠意與妥協程度,也受到美歐關系、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際社會正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