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灣中學頂樓,幾十株水培綠蘿在花瓶里伸展著枝葉。有的葉片油亮,有的葉片已經泛黃甚至焦黑耷拉下來,一群學生卻對眼前這一幕挺滿意——為搞清楚綠蘿究竟在何種環境下生長得更佳,他們在老師指導下配置了酸堿程度不同的培養液,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的喜好很快顯露出來。在綠蘿身旁,被設定了不同光照時間的“錢串景天”呈現出不同的生長狀態;盆栽朝天椒有的因為住得寬敞,已經結出了果實,有的三株擠在一個盆里,還在努力生長……
屋頂成了生物實驗室
綠蘿呈現不同生長狀態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攝
就在一年多前,這里還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屋頂。如今,屋頂卻成了同學們愛來的一個“空中生物實驗室”。盧灣中學校長張怡說,這是學校“未來校園夢想改造”計劃的一部分,同學們的好點子,正在通過縝密論證和優化,一個個變成現實。
空蕩蕩的教學樓頂,成了大家最想改造的地方。用初三男生張成治的話說,原先的屋頂“太沒有現代感”了。于是,在空中花園小組搭建出的模型中,同學們設想,要利用可開合頂棚、儲水裝置實現花園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利用自動噴霧裝置,對花園控溫控濕;他們甚至提出,可以建一條空中長廊,跨越籃球場,讓大家可以步行至隔壁的盧灣高級中學……
學生自己設計屋頂花園模型
“我們特意請來專家驗證。老師們也才知道,即便是空中連廊這樣看似天馬行空的想象,其實目前技術條件下,已經可以能實現。”張怡說。初二女生丁予涵的發現,同樣令老師們眼前一亮——位于上海中心城區的校園面積有限,車輛駛入學校地下車庫必須先通過教學樓旁的狹長跑道,會占用同學們的運動空間。小丁畫出草圖,希望學校能將車庫入口換個方向,此舉還能增加停車數量。
小丁重新構思了車位停放設計
學校決定,一點點幫助孩子們把模型變成現實。首當其沖的便是將六樓花園朝北立面轉化為立體生物實驗室。地理和生物老師組成跨學科教師團隊,帶領同學們依據當前上海地區的氣候環境特征,項目組組建了三組垂直種植實驗區。其中,多肉植物補光實驗用來驗證光補償點理論,朝天椒密度梯度栽培觀察探究立體環境與密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水培綠蘿pH值對比實驗幫助同學們理解“根系發育--細胞滲透--酸堿平衡”的知識鏈。
“文獻顯示綠蘿在偏酸性環境中生長更旺盛,但我們的實驗顯示它在中性環境中成長得更好,這是為什么?”“為什么12小時日照的礬根顏色更紅,而其他的呈綠色?”“如果要提高密集組3號的開花數量,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同學們的問題接踵而至。“我們在地里和生物課上學過的內容,不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張成治感嘆。參與植物種植的幾名初二女生須詩凡、支語、龔瑯懿覺得,實驗雖小,但讓自己對“控制變量”“調整精度”等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更切身的認識。
原標題:《學堂有名堂|車庫?改!屋頂?改!“未來校園”改造初中生來做主》
欄目編輯:馬丹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除署名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陸梓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