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畢業設計展在新落成的學院大樓開幕。本次展覽以“互在”(Interbeing)為主題,打破傳統專業邊界,涵蓋智能硬件、傳統工藝、虛擬交互、未來出行、社會創新等多個領域,呈現新一代設計師對復雜世界的系統性思考。
策展團隊希望用“互在”描述一種萬事萬物相互依存的關系,而設計就是“互在”的橋梁。“科技與關懷”展區展現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融合;“經驗與想象”展區探索日常經驗中的創造性再現;“在場與虛境”展區的新媒體裝置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干預與順應”展區關注地方文化、生態系統與社會關系的協同與適配,“演化與協同”展區呈現了設計研究如何成為知識、方法與系統演化的關鍵力量。五個展區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應,“從同學們的設計作品中清晰可見:真正的創新,始于對世界復雜性的包容,成于對矛盾張力的創造性轉化。”同濟設計創意學院胡飛院長在展覽寄語中說道。
展覽中的許多設計都從周邊的實際需求著手,呼應著“為真實的世界設計”。姜佳彤從楊浦區典型社區的研究出發,深入探索失能老人居家照護的系統性難題。她創新性地提出"信息平臺+標準化服務工具包"的雙軌解決方案,通過重新設計護工與老人間的信息傳遞鏈路,既提升了40%的服務響應效率,又保留了人性化照護的溫度。
鐘姝瀟設計的《蝴蝶之旅》是一套面向終末期患兒家庭的安寧療護服務系統,以家庭為中心圍繞服務旅程隱喻設計四階段服務包,涵蓋陪伴、告別與思念支持。通過繪本、定制玩偶、五感告別體驗等觸點,幫助家庭成員自然表達情感,溫柔面對離別,同時形成可持續的家庭支持系統,幫助相似經歷的家庭重建生活的意義。
在學院的設計育人過程中,“可持續創新設計”的理念和目標貫穿始終,這一點在同學們在畢業設計中也有所體現。盧展同學的作品《Growmate》“把清潔電器比作為會長枝條的一棵樹”,通過“更新枝干”的模塊,實現產品核心不淘汰、功能自由延展的可持續設計實踐。在解決家電更新換代帶來的資源浪費的同時,更通過開放設計邀請用戶參與創作,讓普通人也成為產品的“園丁”。這種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思考,在董一驍同學的設計中得到了另一種詮釋。他將目光投向電動工具領域,《Circa》系列采用再生紙漿和回收塑料等再生材料,構建了一個可維修、可升級的循環系統,讓工具擺脫“用完即棄的命運。
同濟設計教育始終倡導“藝術與科技融合、理論與實踐并重”,倡導通才通識的教育觀。在設計的催化下,科技不僅限于追求效率,更關乎體貼與共情。肖子恒的《EchoX:對話萬物》將多模態大模型與空間音頻技術結合,讓兒童通過與現實物品的沉浸式對話學習外語。頸掛式設計搭配可更換寵物外殼,既保護隱私又賦予AI陪伴實體溫度,重新定義了無屏幕交互的教育硬件可能。
150余件作品中,年輕設計師們的設計對象紛繁多樣:為外賣騎手設計一個筆記應用APP,為高中女孩們設計一堂體育課,為非遺手藝設計一款數字化輔助工具,為鹽材料設計一組應用場景...當然,他們也回歸和關注自身。印度尼西亞留學生鄧茹心的《Kula Rasa》通過傳統美食印尼包飯的創新演繹重系家人紐帶,來自澳門的黃梓豪同學,通過交互裝置與視覺敘事,為消逝中的故鄉飲食記憶搭建可品嘗的檔案館,而李佳禾同學則以自己的大四學年為選題,設計了一款游戲《畢業4 Remake》。如今,大學生活已接近通關,畢業生們將帶著“設計”這個道具,開啟新的人生關卡。
原標題:《同濟畢業設計展:新舊空間盡顯“互在”之思》
欄目編輯:馬丹 圖片來源:同濟大學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張炯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