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新定義長江大灣區
在中國地理的宏大敘事中,一條蜿蜒萬里的河流正以獨特的姿態重塑國家發展格局——這便是在西部群山間勾勒出“雙V微笑曲線”的長江大灣區。與長三角的河口經濟不同,西部長江大灣區以四川盆地為心臟,以云貴高原為脊梁,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水脈的交織中,譜寫著生態與文明共生的新篇章。
中國水系圖
(一)概念界定:西部崛起的地理新維度
當“灣區經濟”概念突破海洋束縛向內陸延伸,西部長江大灣區以其顛覆性的空間邏輯橫空出世。這里不是簡單的水系聚合,而是以“彎曲美學”重構發展范式:長江主河道在川滇黔交界處形成近360°的“萬里長江第一彎”,與黃河中下游的晉陜豫魯V型經濟走廊遙相呼應,共同構成貫穿中國腹地的“微笑雙弧線”。相較于長三角的外向型特征,這一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折疊空間”——在占國土面積15%的區域內,集聚著全國40%的水能資源、28%的森林覆蓋率與17個世居民族的文化基因庫,形成了天然的立體生態經濟系統。
(二)地理范圍:三級圈層的流域共同體
以四川盆地為核心的“大灣區”呈現出鮮明的圈層結構:
核心圈:岷江-沱江沖積平原,成都、重慶雙核驅動,古蜀道與長江水道在此交匯,塑造了“水旱從人”的農耕文明典范;- 拓展圈:烏江、漢江、湘江、贛江四大支流流域,貴州梵凈山、湖北神農架、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構成生態四極;
- 輻射圈:向北銜接黃河V型走廊,向東對接長三角城市群,向南經珠江-西江通道直抵東盟。
這種地理架構突破了傳統行政區劃,在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峰叢、秦巴山地的垂直氣候帶、武陵山脈的土家吊腳樓群落之間,建立起跨流域的資源調配網絡與文化共生體系。
四川盆地水系圖
(三)核心意象:“雙V微笑”的地質史詩
若從太空俯瞰,兩條震撼的V型弧線正訴說著大地史詩:
北緯微笑弧:自山西潼關始,沿黃河故道經洛陽、鄭州、濟南直抵渤海,這是中華文明最早的“農耕微笑線”,二里頭遺址、殷墟、大汶口文化在此串聯起五千年的文明曙光;
長江微笑弧:從麗江石鼓鎮的金沙江大拐彎啟程,過三峽、穿江漢、達滬上,在武漢與漢江交匯處形成第二個V字節點,最終在上海崇明島完成對太平洋的深情擁抱。
這兩條弧線的交匯,恰似大地母親的雙臂——北臂托舉黃河文明的歷史厚重,南臂承攬長江經濟帶的未來生機。其美學價值更超越地理范疇:長江上游平均每80公里就出現一次大于30°的河道轉折,在川滇交界處甚至出現罕見的“Ω型回旋”,這些地質運動造就的彎曲,既是水能資源的富集帶,更是文旅經濟的黃金走廊。
西部長江大灣區的價值重估,標志著中國發展邏輯的深刻轉向。當沿海地區完成外向型經濟積累后,長江流域的西部土地,正以每公里河道年均輸沙量4.3億噸的塑造力,書寫著內陸文明的復興密碼。從三星堆青銅神樹映射的古代水系智慧,到白鶴灘水電站展現的現代治水雄心,長江大灣區的每一次河道轉折,都在為中華文明的下一個千年積蓄勢能。這或許正是大地給予我們的啟示:真正的戰略縱深,藏于山河褶皺之間。
二、西部長江大灣區:山河褶皺間的文明動脈
在中國地理版圖的肌理中,西部長江大灣區以其獨特的水系網絡與地質構造,編織出一張覆蓋半個中國的生態經濟網絡。這里不僅是長江文明的搖籃,更是中華大地"雙V微笑曲線"的地理載體——北方晉陜豫魯與南方金沙江-長江兩大V型帶,如同天地揮毫的潑墨山水,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書寫著壯闊篇章。
(一)兩大V型微笑曲帶:文明與自然的交響
1. 北方V型:晉陜豫魯千年廊道
從潼關天險向東延伸的這條V型弧線,實為中華文明的原生動脈。黃河在此沖破黃土高原,串聯起洛陽(十三朝古都)、鄭州(商文明核心區)、開封(北宋東京夢華)、濟南(齊魯文化樞紐),最終注入渤海灣。這條走廊承載的不僅是泥沙——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銘刻著夏商周文明密碼,大運河遺址見證著隋唐漕運輝煌,鄭州航空港區則昭示著現代立體交通網的崛起。地質學數據顯示,該區域每萬年沉積3-5米黃土層,既造就沃野千里的華北平原,也形成連接海洋與內陸的戰略通道。
2. 南方V型:黃金水道世紀脈動
起于麗江石鼓鎮的金沙江大拐彎,這條V型水道堪稱自然奇跡與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云南境內,長江以每公里4.5米的落差奔騰向東,造就世界級水電梯級開發帶;過三峽后,河道年均輸沙量5.01億噸塑造出江漢平原;至武漢與漢江交匯形成"江漢朝宗"奇觀,最終在上海崇明島完成6300公里的壯麗旅程。航運數據顯示,該水道年貨運量超30億噸,相當于40條京廣鐵路運力,其經濟價值隨"長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持續釋放。
(二)流域水系網絡:四維立體的生態引擎
1. 長江主河道:大地經緯線
金沙江-長江干流如同貫穿中國腹地的脊柱:上游段(宜賓以上)集中全國68%的水能資源,中游段(宜昌-湖口)形成"九曲回腸"的洪泛濕地系統,下游段(南京以下)則發育出世界最廣闊的河口沖積平原。這條水道不僅是物理通道,更是文化走廊——從三星堆青銅神樹到岳陽樓記,從川江號子到江南絲竹,每個河曲都沉淀著文明記憶。
長江水系圖
2. 四大支流系統:生態共同體
(1)烏江水系:在貴州高原切割出3000余條地縫天坑,構成全球最大喀斯特畫廊。思南石林、遵義赤水丹霞等地質奇觀中,苗族吊腳樓與渡槽系統實現人地共生,其流域森林碳匯量達年均1.2億噸。
(2)漢江水系: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的活標本,丹江口水庫向北輸水1432億立方米,支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武當山古建筑群與襄陽古城墻,見證著"江河淮漢"四大水系的千年對話。
(3)湘江水系:串聯岳麓書院、衡山禪意、永州柳宗元遺跡的文化長卷,其洞庭湖水域面積季節性變化達2570平方公里,形成獨特的"濕地心跳"生態系統。
(4)贛江水系:鄱陽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獨特節律,養育著占全球98%的白鶴種群。景德鎮窯火沿贛江北上,將china(瓷器)之名傳遍世界。
當衛星遙感圖揭示出兩大V型帶與四大水系的拓撲關系,西部長江大灣區的戰略價值豁然顯現:北方V型帶承載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國家命題,南方V型帶肩負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使命,四大支流則如同四根琴弦,在西部群山間奏響生態優先的綠色交響。從地質構造看,每處河道轉折都是板塊運動的史詩;從文明進程觀,每個水系網絡都是人地關系的實驗室。這或許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地理注腳——在山河褶皺間尋找永續發展的密碼。
三、西部長江大灣區:四川盆地水系群
在中華文明的演進史上,四川盆地始終扮演著“地理保險箱”的角色。這片被群山環抱的紫色盆地,以占全國2.5%的國土面積,匯聚了長江上游70%的水系網絡,其六大江河走廊與三大地質奇觀共同構成西部長江大灣區的生態心臟。當衛星影像穿透云霧,展現在眼前的不僅是密集的藍色水網,更是一部用流水書寫的地理史詩。
(一)六大江河走廊:文明的血脈網絡
1. 岷江:治水文明的活化石
發源于岷山南麓的這條古蜀母親河,在都江堰完成從狂暴到溫順的蛻變。李冰父子設計的魚嘴分水工程,使成都平原灌溉面積從秦漢時期的70萬畝擴展到現代的1130萬畝,其“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智慧,至今仍在調節著7條干渠、227條支渠的水量分配。江源區的雪寶頂冰川,每年釋放2.3億立方米融水,滋養出世界最早的大規模梯田——哈尼梯田文化系統。
2. 沱江:工業文明的藍色動脈
這條串聯成都、資陽、內江的河流,在龍泉山斷裂帶刻出深達300米的峽谷。1950年代沱江航運鼎盛時期,年貨運量達200萬噸,金堂五鳳溪古鎮至今保留著清代船幫會館。現代沿江布局的成渝氫走廊,依托沱江流域豐富的頁巖氣資源,正建設年產50萬噸的“東方氫谷”,其水運-管道-公路多式聯運體系,支撐著西部最大汽車產業集群。
3. 嘉陵江:秦巴山脈的生態琴弦
中國流域面積最大的長江支流,在廣元明月峽上演“江水劈山”的奇觀——此處江面寬度驟縮至80米,流速達7m/s。其支流渠江畔的羅家壩遺址,出土的巴人青銅兵器印證著《華陽國志》記載的“巴人尚武”。現代建設的亭子口水利樞紐,形成庫容41億立方米的生態水庫,為漢長安城遺址區年均補給地下水量達12億立方米。
4. 大渡河:橫斷山系的文明切口
安順場渡口的湍流,曾見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悲歌與紅軍強渡的壯舉。這條切割出大渡河大峽谷(深2600米)的河流,其支流梭磨河畔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完整保存著嘉絨藏族“政教合一”制度遺存。裝機容量達3600萬千瓦的瀑布溝水電站群,相當于三個三峽工程的發電量,點亮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夜空。
5. 雅礱江:清潔能源的銀色階梯
世界罕見的水電梯級開發樣本:從錦屏一級(305米世界最高拱壩)到二灘水電站,8級電站形成總落差1650米的“電力天梯”。其流域內的木里藏族自治縣,保存著母系氏族社會的活態文化——走訪婚習俗與達巴教信仰,在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獨特的文化緩沖帶。
6. 烏江:武陵山地的地質密碼
在重慶涪陵段切入石灰巖層形成的百里畫廊,崖壁上的千年纖夫石痕與當代烏江渡水電站(裝機63萬千瓦)形成時空對話。流域內的黔江小南海,作為1856年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其湖底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遺址,成為研究喀斯特地區人地關系的天然實驗室。
長江水系圖
(二)特殊地理構造:造山運動的饋贈
1. 橫斷山脈水系網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地質梳子”,讓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在此并行170公里而不交匯。三江并流區每平方公里水系密度達1.8公里,發育出全球最完整的垂直氣候帶譜——從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冰川,到800米處的亞熱帶季雨林,7個氣候帶濃縮在水平距離40公里范圍內。
2. 云貴高原喀斯特水網
在貴州境內,地下河系總長度超過1.2萬公里,相當于長江干流的兩倍。雙河洞系統(238公里)與織金洞(6.6公里)構成龐大的地下水宮殿,其特有的“海子”地貌——如草海、紅楓湖,年調節水量達120億立方米,成為珠江與長江水系的重要補給源。
3. 川西高山峽谷群
大雪山、邛崍山、岷山交匯處的“峽谷博物館”,貢嘎山(7556米)與瀘定大渡河谷(海拔1100米)形成6456米的高差,相當于從赤道到北極的溫度梯度。四姑娘山區的現代冰川每年退縮12米,其融水形成的鈣華灘流(如黃龍景區),正以每天0.5毫米的速度沉積,記錄著氣候變化的微觀證據。
四川盆地水系群的戰略價值,在于其獨特的“三水聯動”機制:歷史水文明(都江堰)、現代水工程(白鶴灘)、生態水系統(若爾蓋濕地)的時空疊加。橫斷山脈的每道褶皺都封存著地質年代的能量,云貴高原的每個溶洞都是天然的地下水庫,川西峽谷的每條冰川都是氣候變化的預警器。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這片區域推進,意味著中國正在將地理本底轉化為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或許正是西部長江大灣區給予世界的啟示:真正的文明韌性,源于對地理密碼的深刻破譯。
四、生態旅游價值體系
在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替的歷史節點,西部長江大灣區以其無與倫比的生態旅游資源,重構了人類與自然對話的范式。這里不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的生物多樣性熱點,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淀的露天博物館——從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觀到巴蜀古鎮的人文肌理,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著生命共同體的永恒命題。
(一)世界級自然遺產走廊:地球演化的立體年鑒
1. 三江并流保護區:地質運動的活體實驗室
在橫斷山脈腹地,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以平均18公里間距并行奔流170公里,造就世界罕見的“江河走廊”。這片占地1.7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垂直高差達6000米,濃縮7個氣候帶譜,棲息著中國30%的高等植物(5000余種)與25%的脊椎動物(800余種)。獨龍江流域的紋面女文化,與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冰川形成文明與自然的雙重絕唱。現代科考發現,該區域每年地質抬升速率達3-5厘米,堪稱觀察造山運動的天然窗口。
2. 梵凈山生物圈:生命演化的方舟
這座武陵山脈主峰,在垂直700米范圍內完成從常綠闊葉林到高山草甸的生態躍遷。其特有的黔金絲猴種群(現存800余只),與14億年前的變質巖基底形成時空對話。蘑菇石地質奇觀(高10米、頂部直徑3米)展示差異風化原理,而明代妙皇寺遺址則見證佛教文化與原始生態的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監測顯示,該區域負氧離子濃度峰值達12萬個/cm3,成為全球罕見的“天然氧艙”。
(二)人文景觀集群:文明層積的地貌書寫
1. 長江三峽文化帶:治水史詩的立體呈現
從夔門摩崖石刻(存題刻1200余處)到白帝城遺址,三峽庫區保存著完整的治水文明鏈。瞿塘峽入口處的粉壁墻,集唐宋元明清題刻于一壁,其“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每字高4米)見證航道整治史。現代三峽工程形成的175米水位線,使張飛廟、石寶寨等12處文物完成整體搬遷,創造出“文物高程遷徙”的世界范例。游輪經濟年產值突破50億元,串聯起從巫山神女傳說到大國重器精神的敘事轉換。
長江流域風景
2. 巴蜀古鎮群落:時空折疊的建筑基因庫
在四川盆地邊緣,238座古鎮沿江河階地星羅棋布:
(1)黃龍溪古鎮:錦江與鹿溪河交匯處的千年水碼頭,保留著“一街三寺廟”的清代格局,其“火龍燈舞”列入國家級非遺;
(2)閬中古城:嘉陵江環抱的“風水標本”,唐代天文臺遺址與清代貢院并存,其“天心十道”街巷布局仍指導著現代城市規劃;
(3)李莊古鎮: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駐地,梁思成在此完成《中國建筑史》,同濟大學舊址與旋螺殿古建筑形成學術時空對話。
黃龍溪古鎮
3. 少數民族風情走廊:文化多樣性的活態展陳
北緯30°線上的這條走廊,分布著27個世居少數民族:
(1)瀘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社會的現代存續,其“走婚”制度與豬槽船文化,在環湖114公里岸線形成獨特人文生態系統;
(2)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麓的吊腳樓建筑群(現存1210棟),其“鼓藏節”儀式完整保存著苗族歷法與生態智慧;
(3)香格里拉藏區:松贊林寺的壁畫藝術(現存6000平方米)與尼西黑陶工藝,在橫斷山脈腹地延續茶馬古道文明記憶。
西部長江大灣區的旅游價值,在于其實現了自然遺產與人文積淀的量子糾纏——張家界峰林中的翼裝飛行賽事與土家擺手舞共振,梵凈山生態監測數據與苗醫草藥知識互證,三峽庫區的水文檔案與古詩文碑刻形成時空對話。這種“地質層+文化層”的雙重編碼系統,正催生新型旅游范式:在武隆喀斯特景區,天坑地縫探險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影視IP結合,使年旅游收入突破百億;在九寨溝,智慧旅游系統實時監測2.5萬游客承載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精準平衡。當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片土地的價值不再限于景觀觀賞,而是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東方實踐樣本。
五、西部長江大灣區的戰略協同邏輯
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中,西部長江大灣區正以獨特的地理縱深和戰略疊加效應,重構國家發展的空間范式。作為多重國家戰略的交匯樞紐,這里不僅是產業、資源、技術的轉移承載地,更是政策能量聚變的核心反應場,形成“東西互濟、陸海聯動、內外循環”的戰略新格局。
(一)經濟勢能的梯度傳導與重構
1.產業轉移的拓撲升級。西部長江大灣區通過構建跨區域產業協作網絡,推動生產要素從單向轉移到雙向重構。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重點突破傳統梯度轉移模式,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本地化再造,形成“研發-轉化-制造”的區域閉環。產業協作園區通過管理模式移植與制度創新,實現行政效能與市場活力的同步提升,催化價值鏈從“地理遷移”向“能級躍遷”轉變。
2.創新要素的流域化配置。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與陸路交通干線,構建貫穿東中西部的一體化創新走廊。通過科創飛地、聯合實驗室等載體,實現基礎研究、技術轉化與產業應用的跨區域銜接。這種創新要素的流域化配置,打破了傳統創新活動的空間邊界,使西部科研資源與東部市場需求形成深度耦合,培育出“西研東用、東技西輸”的新范式。
3.物流通道的立體化整合。以陸海新通道建設為抓手,實現國際物流大動脈與國內經濟循環網的深度融合。通過鐵路、水運、航空的多式聯運體系,構建起連接東南亞與歐亞大陸的立體物流網絡。這種通道經濟不僅降低內陸地區的開放成本,更推動形成“沿海-內陸-邊境”協同發展的新型開放格局。
(二)國家戰略的疊加共振效應
1.西部大開發的能級躍遷。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框架下,基礎設施建設從傳統“鐵公基”向新型基礎設施全面升級。通過特高壓電網、數字絲綢之路、生態補償機制等創新載體,既破解西部發展的能源約束與生態瓶頸,又為東部產業轉移提供可持續承載空間,形成“輸血”與“造血”的良性循環。
2.長江經濟帶的縱深突破。黃金水道功能從單一運輸通道向復合型經濟走廊升級,通過航道整治、文化廊道建設與產業綠色轉型,推動經濟帶發展從“平面延伸”轉向“立體縱深”。特別是在破解“化工圍江”、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形成可復制的流域治理新模式。
3.一帶一路的內陸支點。作為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大灣區通過中歐班列、跨境產能合作、數字絲綢之路等載體,將內陸腹地轉化為輻射歐亞的陸權樞紐。這種戰略定位重構了內陸地區在全球化中的角色,推動形成“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開放新體系。
4.區域協同的戰略接口。在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中部崛起等區域戰略實施過程中,大灣區發揮著戰略協同的“轉換接口”功能。通過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促進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形成多級聯動、梯度發展的區域協同新機制。
5.戰略協同的價值升華。西部長江大灣區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實現了國家戰略的“時空折疊”——既承載著西部大開發的歷史使命,又肩負著長江經濟帶綠色轉型的當代責任,同時扮演著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的未來角色。這種戰略疊加不是簡單的政策匯集,而是通過地理空間重構、要素配置優化與制度創新突破,形成“1+1>2”的系統效應。
當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治理經驗轉化為西部產業轉型的實操方案,當成渝科創走廊的技術外溢賦能東盟數字經濟發展,當內陸開放通道建設反哺東部外向型經濟升級——這種戰略能量的交互激蕩,正在重塑中國區域發展的底層邏輯。其本質是通過戰略協同突破地理約束,在陸權與海權的歷史辯證中,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內陸型現代化路徑。這種發展范式的創新,不僅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提供新思路,更為全球內陸地區參與現代化進程貢獻東方智慧。
六、發展藍圖
當全球發展重心向海洋文明傾斜時,中國正以長江流域為核心,在內陸腹地探索文明形態的突破性轉型。西部長江大灣區通過系統性重構交通網絡、創新經濟模式與升華文明維度,正重塑人類對內陸發展的認知邊界,開創非沿海型超級灣區的發展新范式,為全球內陸地區現代化提供東方方案。
(一)基礎設施:立體交通網絡的重構
西部長江大灣區以長江水系為軸心,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現代化交通體系:
第一,黃金水道能級躍升。通過航道整治與智能航運系統建設,實現長江干流與主要支流的全流域貫通,大幅提升航運效率與承載能力。關鍵節點工程突破地理限制,形成連接內陸與沿海的高效水運網絡,推動流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第二,復合交通矩陣成型。在垂直空間維度整合高鐵、磁懸浮與低空交通,構建“地面-地下-空中”立體化運輸體系。時空距離的壓縮重構了區域經濟地理格局,使內陸城市群融入全國3小時經濟圈,為要素流動提供物理支撐。
(二)經濟模式:生態與數字的雙輪驅動
區域發展突破傳統工業化路徑,形成特色鮮明的創新經濟體系:
第一,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建立市場化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將碳匯、水權等環境要素轉化為可量化交易的經濟資產。通過制度創新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構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機制。
第二,數字經濟協同發展。依托能源與算力優勢,建設國家級數據樞紐與智能管理系統。推動東西部算力資源優化配置,培育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形成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三)文明維度:空間認知的范式突破
長江大灣區正在重新定義文明發展的地理邏輯:
第一,治水智慧的現代演進。將傳統水利文明升維為可持續發展的“水倫理”體系,在工程實踐中融合生態智慧與技術創新,形成人水關系的新型治理范式。
第二,文化傳承的時空融合。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構建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交織的文化表達體系,推動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轉化。
第三,空間哲學的認知革命。突破“陸權-海權”的二元對立思維,以內陸水網體系重構戰略縱深概念。通過航道網絡與數字技術的疊加,培育出兼具開放性與獨特性的內陸文明形態。
長江流域風景圖
西部長江大灣區的探索,本質上是文明發展邏輯的深刻變革——它證明內陸地區完全可以通過系統性創新,突破地理約束形成發展新優勢。這種以水系網絡為基底、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文化傳承為內核的發展模式,不僅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更在哲學層面挑戰了“文明必依海洋”的固有認知。
當立體交通網絡打破山川阻隔,當生態價值轉化重構財富邏輯,當數字技術激活文化基因,這條橫貫中國腹地的“水脈文明帶”正在書寫新的歷史敘事。其戰略價值不僅在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更在于為人類文明突破地理決定論、探索多元現代化路徑提供了重要實踐參照。這種發展范式的創新,既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智慧的當代演繹,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實踐。
備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奇妙創意,快速落地
——創意江山旅游規劃院會同歐盟中國委員會、歐盟基金,全國農聯盟及多家央國企及上市公司,全國各地拓展EPC十f十0綜合體落地.模式,拓展歐洲許多先進文旅ip,并在全國征召文旅及鄉村合伙人。團隊總策劃為中國策劃學創始人陳放老師,原創旅游、鄉村ip幾千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