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內地航空公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把“滿意度”當作一切服務工作的終點的?
我也記不清了。
2022年,氣勢洶洶的寫了那篇:別讓航空公司討要五星好評了,但也記得在那之前,也專門聊過幾次。
我很不喜歡對一件事來來回回的絮叨,但作為乘務員的一份子,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工作有三件難題:旅客行李(迎客難)、旅客投訴(滿意度)、還有漲不上去的工資。
漲工資問題,誰寫誰說都沒有用,旅客三超行李問題自“糧食客”之后也得到了明顯重視,只是盲猜還要出點不安全事件之后才能進一步改善。
但這滿意度,始終如鯁在喉。
因為目前在不少航司里,如何評價一個乘務員的工作好不好,不看業務能力,不看乘務長和同事評價,甚至都不再看客艙安全——只看她飛過的旅客滿意度。
旅客滿意就代表你優秀,不滿意就代表你有問題。
當然了,這個“旅客滿意”不是說真正的讓旅客滿意,只是電話、短信、小程序等中的“五星好評”。
我們可以說民航服務(包括任何服務)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可當這事演變成唯一標準之后,一切就開始變味了。
而這種變味,正在“反噬”民航業。
現在的民航一線,從值機柜臺到登機口,從準備階段到飛行階段,誰敢不把“旅客滿意”四個字掛在心上?可越是這樣,越容易出現這么一種導向——旅客打了五星好評,才是最高準則。
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航司在做一件事:把旅客主觀上的“滿意”當成KPI,把“投訴”當成紅線,然后下沉到每一位基層員工的績效里,寫進考核分,進了飛行報告,成了晉升考察。
以前我們飛行,是靠技術、規范和安全意識立身;
現在的飛行,要學的是察言觀色、低聲下氣和“客戶思維”。
(所以現在航班上只有資深乘務長敢跟無理旅客說不)
你說這是進步嗎?某種程度上是——站在航司立場,是想把服務做得更好。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當一個行業只看滿意度,它就很難再看見“真實”。
因為真實的民航服務,并不總是令人舒服的。
在候機樓我提醒旅客排隊,他說他著急我沒同理心。
上了飛機我提醒旅客調直椅背,他覺得我管得太多;
我讓他調至飛行模式,他假裝聽不見。
我說洗手間已經不能使用了,他說他尿褲子讓我負責。
我們每一次堅守的規章制度,都有可能被旅客可能抱怨成:
不近人情,不夠靈活。
如果每一個“真實”都要讓位于“滿意”,那民航還有沒有底線?規則還有什么意義?還有沒有一線人員的判斷空間?
沒有。
現在飛航班越來越像帶孩子,因為你但凡不哄,就可能被投訴。哪怕錯的是他。
可問題在于,有些情緒,是被慣出來的。
有些“滿意”,本就建立在乘務員“不得不妥協”的基礎上的。
不只是民航行業,整個社會如今似乎都在這條路上滑行:
我們去餐廳吃飯,服務員會讓我們收藏定位打五星好評,結果是——滿大街的4.9、5.0分店鋪,你根本不知道誰是真的好吃。
我去加油站加油,工作人員讓我付款后記得給個好評——我好奇這個好評有啥意義啊,我不打滿分難道他會少給我加油嗎?
在任何客服電話里,不管你討論的是套餐、故障、投訴,結尾一定是:“請您對我的服務做出評價”。
我們習慣了“滿意請打1,不滿意請按2”,
卻開始逐漸失去了分辨滿意與真實的能力。
你當然可以要滿意,
但你不能只看滿意。
如果一個行業只剩下“滿意”這一種聲音,
那我們這個行業就不會再有判斷力。
所以:該怎么辦?
我淺顯覺得,
航空公司可以讓乘務員在服務結束時爭取好評,
這是人之常情,
也是業務手段。
但這只是第一步。
而航司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
關鍵在于,不論是好評還是差評,管理者都要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判斷其背后的真實含義。
這確實是件費力的事。
要甄別惡意投訴、要厘清責任歸屬、要保護一線員工不被輿論綁架,同時也要提升真正存在的問題點。
只有這樣,才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旅客才能真正滿意。
真實的服務,
是一套體系的運轉,是一群人的支撐,不是一張評分表;
真實的飛行,
是保障旅客安全的每一分努力,而不只是取悅他們的每一次反饋。
希望我們的民航管理者、航空公司和每一位制定政策的人,別只看滿意度的報表,也別只聽平臺里的投訴數據。
張嘴就是“五星好評”,那你們也得想想,這顆星的重擔,究竟應該壓在誰的肩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