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四川省廣安市一個村子的池塘邊,一群女中學生正蹲在田埂上調試著形似金魚的生態浮島裝置。陽光下,太陽能板與傳感器泛著金屬光澤,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傳斌站在一旁,注視著這群平均年齡僅15歲的“科技新兵”。
“溶解氧8.2mg/L,濁度15NTU……”隨著電子提示音響起,學生們爆發出一陣歡呼——這套由他們親手設計的“池塘健康微診所”正式投入運行。
“我國大江大河的治理已見成效,但散布在城鄉的池塘、溝渠等小微水體,才是水環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周傳斌解釋今年選擇“池塘健康微診所”課題的初衷。
作為“中國婦基會——三星探知未來科技女性培養計劃”(CWDF Samsung STEM Girls)導師,他帶領來自北京、云南、四川、新疆等地的數十名中學生,展開了一場為期半年的生態實踐。
這半年中,女學生們的計劃從初期天馬行空的方案設想,經過第二階段在北京密云科學營地的專業學習,多次放學后、節假日的討論與實驗,最終在廣安完成工程落地。
在密云污水處理廠,成都天府中學高一學生秦鳴第一次直面泛著泡沫的排污口:“課本上說’黑臭水體溶氧量不足’,但親眼見到傳感器數值跌破臨界線時,那種沖擊完全不同。”
北京中學生白云卉則對白河濕地公園的實驗記憶猶新:“我們用濁度儀區分藍藻和泥沙,發現治理不能只靠過濾,更需要生物、化學手段的綜合調控。”
“學生們的創造力常讓我們驚艷。”周傳斌翻出手機里的一段視頻:北京女孩白子希在家中搭建簡易實驗室,用三個月測試了17種油膜降解材料;新疆兵團一中學生王一帆設計的“機械魚”方案,經工程師團隊優化后,最終成為集成水質監測、過濾凈化功能的智能浮島。
“魚眼布置傳感器,魚尾種植凈化植物,魚腹設置曝氣裝置——這種跨學科思維,成年工程師都未必能想到。”周傳斌說。
工程落地過程充滿挑戰。來自云南大理的杜冰同學坦言:“畫設計圖時只覺得魚形裝置很酷,真動手連接管道、栽培植物時,才發現要考慮浮力計算、太陽能供電穩定性。”
北京的白云卉分享了一次“植物救援”經歷:團隊誤將大型水培植物塞入小花盆,險些導致根系腐爛,“最后我們像外科手術一樣把植株剖成兩半,每天澆水觀察,看著它們重新煥發生機,特別有成就感。”
在四川省廣安市大龍鎮干埝村,這些青少年創意正轉化為切實的鄉村變革。三年來,“溪賢美廁”通過濁度傳感器實現尿液資源化回收,黑水虻廚余處理裝置將有機垃圾轉化為動物蛋白飼料,而今年的智能浮島也計劃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當被問及項目意義,周傳斌望向正在調試設備的學生們:“不在乎他們未來是否從事環保行業,重要的是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鏈條。”
數據顯示,參與過該項目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在大學選擇環境相關專業,更有學員進入耶魯大學等頂尖學府深造。
正如秦鳴在采訪中所說:“過去覺得科技是冷冰冰的數據,現在明白它可以是魚形浮島吐出的凈化氣泡——既要有解決問題的銳度,也要有溫暖人心的溫度。”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趙俊峰 彭超 | 閆東潔 周文博)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