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雅是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龍窩小學六年級學生,自從去年秋季起,她開啟了一段特殊的學習旅程:每天前往附近的高皇中學完成六年級課程。在這里,語文、數學等主干學科仍由原小學教師任教,而音樂、體育、美術和信息技術等課程卻由高皇中學教師授課。像孫夢雅一樣,這個學年共享初中部分教育資源的六年級學生,全區共有1228名。
這項“5+4小初銜接”教育改革是為了順應國家“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的要求,破解農村教育結構性難題的一項實踐。
地處淮南市北部的潘集區,長期面臨教育資源配置的“雙重困境”:學校布局分散,點多面廣,全區三分之一以上學校人數不足100人。受人員編制制約,小學音樂、體育、美術和信息技術等課程難以配備專業教師。同時,隨著人員流動加劇和出生率下降,初中生源較以前大為減少,造成中學教師超編。
面對這一局面,2020年,潘集區大膽推進“5+4小初銜接”教育改革,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統籌考慮區域學校分布、學生人數、所在學區等因素,將全區36所農村小學的六年級學生劃入15所農村中學就讀。
在此模式下,農村小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制由6年調整為5年,初中則延長至4年,但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內容保持不變,語文、數學等主干學科教學團隊也保持穩定,確保學生能夠平穩過渡。而音樂、體育、美術和信息技術等課程,則由初中學校選派經驗豐富、專業能力過硬的教師任教,既保障了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又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項改革切實為農村學子帶來了諸多改變。已初中畢業的王俊曦,提起幾年前進入賀疃中學讀六年級的經歷,仍然滿心歡喜:“初中有專業體育老師指導,學校運動場地大,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同伴也多。后來,我還在區中小學生運動會上拿了獎。”另一名學生在日記中動情地寫道:“老師言傳身教,激發我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大家的學習興趣更濃了。”
很多家長表示認可,認為該政策不僅有效盤活了區域內的教育資源,還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銜接小學與初中學習生活的過渡平臺,幫助他們提前適應中學的成長環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王志鵬)
作者:王志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