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
5月21日,正值小滿節氣,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大營盤鄉村民魏玉兵一大早就開著農機來到自家地頭,為正在生長的燕麥草施肥。
魏玉兵現在還會想起五年前——那時尚義縣推進退水還旱,將水澆地改作旱地。“退水還旱后旱地租金低、流轉難,地里還能種點啥?”魏玉兵當年的疑問,如今得到了解答。
為了破解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之間的矛盾,尚義縣采取項目打包、公司運營的方法,蹚出一條草畜乳一體化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由單一種菜向草業種植、草業加工、奶牛養殖、乳品加工的轉變,土地流轉租金和入股分紅股金,為農民又入賬了一筆固定收入。
“等到了今年9月份,每天我能收割80畝燕麥飼草,月收入比過去種三年地的收入還多出兩千塊。”魏玉兵說。
農民正在進行施肥作業。王學婷攝
走進墾碩草業有限公司揉絲生產車間,工人們將儲存的燕麥草送進機器,經過除塵、粉碎、壓扁等自動化操作后,再重新打捆。據該公司負責人閆志永介紹,這些揉絲之后的飼草,牛吃得更適口、更有營養。
“通過飼草加工,可以使飼草營養成分多元化,滿足多種類牲畜的營養需求,延長奶牛的產奶周期。現在車間每天加工80噸左右,僅這一個車間就可以帶動周邊約50人就業。”閆志永說。
揉絲生產車間建成后,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戶和經營主體種植飼草,既解決了牛飼料的問題,也降低了養殖廠購買飼草的成本,種植戶通過政策補助、飼草收購、資產收益分紅的方式實現增收,村集體通過種植、出售飼草等壯大村集體經濟。
墾碩草業有限公司飼草加工車間。王學婷攝
“目前養殖場共有4棟牛舍,已進住1839頭奶牛。”養殖場負責人徐洪友介紹,“每一頭牛植入信息系統,從精準飼喂、疾病發現到奶量識別,系統都可以完成監測。干濕分離設備自動開展牛糞固液分離,液體變成液肥,干糞回填臥床,全部循環利用。”
奶牛的糞污處理,一直是一個難題。“我們在糞污處理端對奶牛的糞便進行固液分離,固體部分通過烘干,水分控制在45%以下,可用于鋪設牛床墊料。液體部分通過發酵以后,經過進口設備進行了還田。”徐洪友說。
墾旺畜牧養殖場牛舍。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攝
奶牛養殖基地蓬勃發展,如何讓產業鏈延伸帶來更多的漣漪?“下一步農墾集團還將通過乳制品加工,實施延鏈補鏈,該項目目前已蓋好廠房,等待上生產線。”農墾集團總經理徐開宇說。
尚義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郝朝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民現在有了4部分收益。土地流轉費一年是300萬元,惠及群眾805戶。第二部分是股金收入,固定資產建設類每年大概能實現收益850萬元,農機收益每年是560萬元,每年還會有1800萬元左右的資產收益分紅。第三個是薪金的收入,現在大概能提供將近400個人的就業崗位,每人每月的工資大概是5500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穩固的效果。還有酬金收益,我們在當地的奶牛養殖場會有小公牛的產出,農民可以實行領養,六個月的時候我們再回收育肥,這個過程中,大概一頭公牛能獲利將近1000元。”
暮色降臨時,徐洪友正在養殖場巡查,看著每一頭茁壯生長的奶牛,心里高興極了。打造種好草、養好牛、做好奶的全產業鏈模式,尚義縣正在形成“一業興百業旺”的良好態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