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新華路隧道成為網紅拍照打卡點,有市民在夜晚進入這條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進入的隧道,只為拍出“王家衛風”的照片。而在社交平臺搜索“電影感隧道拍照”“復古港風”等,均有不少“指路教程”。
社交平臺上的“打卡教程”。上海長寧警方 提供
照片中,打卡者在新華路地道兩側應急人行通道中,全然不顧邊上駛過相距不到半米的車輛。更有人選擇坐在應急人行通道上,雙腳踏入機動車道內。貼文一味強調“氛圍感”“出片”,更有人打出“約拍”之名,評論中吸引來不少想要“跟風打卡”的網友。
有人選擇坐在地道內的應急人行通道上拍照。
事實上,新華路隧道是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進入的。
近日,有記者在現場看到,隧道兩側出入口都設有明確的禁令標志,而隧道兩側預留的兩根“通道”僅僅不足半米寬,僅能容納一人站立,而且與機動車道之間沒有隔離欄。晚上8點多,晚高峰過后,隧道內車輛行駛速度較快,拍攝者在通道上行走或長時間停留,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
附近居民:我們從來不走,很嚇人的
不少車主告訴記者這樣的拍攝行為還會影響到隧道內車輛的正常通行。
出租車司機:當時就看到有人在里面走,然后拿著手機在拍照,看到前方的車子在減速,我閃燈叫他們走。
附近居民:因為這個隧道里面本身是個快速通道,行人一旦闖入,司機是沒有反應時間的,所以說這個拍照打卡,第一個不符合法律規定,第二個對自己不負責任,對他人也不負責任。
針對非法闖隧拍攝的行為,屬地交警通過社交平臺上的相關信息,很快找到了曾進入隧道內拍攝的攝影愛好者小王(化名)進行批評教育。對方承認,在5月1日晚上8點左右與好友步行進入隧道內,拍攝了十多分鐘后,才原路返回。
當事人小王:(進入隧道以后)第一反應就感覺隧道內車速比較快,如果說萬一摔倒什么的那肯定是很危險的,(可以站立的地方)有點窄吧,朋友可能也感覺到車速比較快,拍了大概十分鐘左右就原路返回了。
交管部門開展專項整治
5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獲悉,日前,長寧交管部門針對行人違反禁令標志進入新華路地道打卡拍照的交通違法行為開展專項整治。
長寧交管部門了解到相關情況后,第一時間加強了對新華路地道周邊的巡查力度,及時發現勸阻有類似“打卡”想法的市民,同時對近期違反禁令標志進入地道的違法行為進行溯源。
其中,曾在5月1日進入新華路地道的劉某被民警找到后表示,新華路地道出入口處的確裝有禁止行人進入的標志,自己也明確知曉,但出于僥幸心理和博取流量等原因,還是選擇“鋌而走險”進入拍照,事后回想現場不時駛過的車輛還是會讓人后怕。
民警對違法當事人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進行處罰。
劉某表示,已知曉自己行為帶來的危險,并承諾不再會有類似行為。最終,交管部門針對劉某行人違反禁令標志的交通違法行為做出行政處罰。
兩側地道入口均設置有行人、非機動車禁令標志
長寧交管部門表示,禁止行人進入的地道內的步行道并非供行人日常通行,而是當地道內發生事故、車輛拋錨等情況下供交通參與者避險使用,避免二次事故發生。行人進入地道十分危險,極易引發交通事故。
警方在此呼吁廣大市民,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請嚴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同時,警方也將繼續通過“視頻+實兵”的模式,持續加大對地區地道、車流量大的網紅打卡點周邊道路的巡查力度與頻次,及時勸阻、查處“行人進地道”等可能造成隱患的交通違法行為,營造安全、有序的交通出行環境。
必須正視的是,類似事件中,社交平臺總是扮演著并不光彩的矛盾角色。
以新華路隧道拍攝事件為例,盡管部分帖子標注“危險行為請勿模仿”,但算法仍將所謂的“拍照攻略”推至熱門搜索。在“電影感”“復古港風”等關鍵詞下,大量教程刻意淡化新華路隧道的禁行標識,轉而渲染“出片率99%”“攝影師私藏機位”等誘惑,評論區更充斥著“求組團跟拍”的狂熱。
這種內容生態,與2022年四川彭州龍漕溝山洪事件前社交平臺的熱推如出一轍:博主們以“小眾避暑秘境”為噱頭,卻對泄洪渠的地質隱患只字不提,最終導致7人死亡的慘劇。
事實上,很多野生網紅打卡點,當地管理部門都明令禁止進入,并有各種警示標牌和封鎖措施,但社交平臺上仍充斥著各種教人如何“偷渡”的攻略。這些“用生命博關注”的瘋狂案例背后,平臺既享受著危險內容帶來的用戶黏性,又以“用戶自發上傳”為由逃避責任。
接連發生的野生景點打卡事故背后,已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平臺需對“種草帖”履行審核義務,對明確標注為禁區的打卡點實施關鍵詞屏蔽,并在相關頁面強制彈出安全警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編輯 袁野 綜合澎湃新聞、新聞坊、光明網、央視新聞、新民晚報、看看新聞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