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華路隧道因光影斑駁的“港風”氛圍,意外成為社交平臺上的“出片圣地”。年輕人們涌入這條明令禁止行人進入的機動車隧道,或倚靠應急通道,或雙腳踏入車流,只為捕捉“與汽車擦肩而過”的驚險畫面。
昨天,上海長寧警方對新華路隧道拍攝博主開出20元罰單。這場以生命為賭注的“王家衛美學模仿秀”,總算在社交平臺上偃旗息鼓。但爭議隨之而來:這近似于象征性的處罰,顯然無法對沖社交媒體上“電影感隧道拍照”標簽帶來的流量誘惑。當一條危險打卡視頻能收獲數萬點贊,而違規代價僅為一頓快餐錢時,警示作用可謂微乎其微。未來,依然會有下一個“危險又美麗”的“出片圣地”,等著模仿者們一窩蜂地“拔草”。
必須正視的是,類似事件中,社交平臺總是扮演著并不光彩的矛盾角色。以新華路隧道拍攝事件為例,盡管部分帖子標注“危險行為請勿模仿”,但算法仍將所謂的“拍照攻略”推至熱門搜索。在“電影感”“復古港風”等關鍵詞下,大量教程刻意淡化新華路隧道的禁行標識,轉而渲染“出片率99%”“攝影師私藏機位”等誘惑,評論區更充斥著“求組團跟拍”的狂熱。這種內容生態,與2022年四川彭州龍漕溝山洪事件前社交平臺的熱推如出一轍:博主們以“小眾避暑秘境”為噱頭,卻對泄洪渠的地質隱患只字不提,最終導致7人死亡的慘劇。
事實上,很多野生網紅打卡點,當地管理部門都明令禁止進入,并有各種警示標牌和封鎖措施,但社交平臺上仍充斥著各種教人如何“偷渡”的攻略。這些“用生命博關注”的瘋狂案例背后,平臺既享受著危險內容帶來的用戶黏性,又以“用戶自發上傳”為由逃避責任。
接連發生的野生景點打卡事故背后,已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平臺需對“種草帖”履行審核義務,對明確標注為禁區的打卡點實施關鍵詞屏蔽,并在相關頁面強制彈出安全警示。回到新華路隧道拍攝事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對行人闖入隧道的處罰上限僅為50元,但在此基礎上,平臺完全可以根據相關法規,對教唆危險行為的賬號實施“禁言、封號、追責”的階梯式處罰,從源頭制止流量沖動;同時建立危險內容識別和限流追溯機制,對于一些明確禁入的區域,應主動屏蔽定位標簽并追溯歷史傳播數據;更進一步,還可以建立“風險內容數據庫”,對曾發生事故的網紅打卡點自動關聯風險提示,從算法源頭切斷危險內容的傳播鏈條。
每一起悲劇都在重復同一個警示:當流量凌駕于生命之上,“網紅打卡”便成了這個時代最危險的集體狂歡。唯有重建社交平臺的價值秩序,通過公眾教育打破“幸存者偏差”認知,解構“以險為酷”畸形審美,才能杜絕流量成為危險行為的“共謀者”。
畢竟,沒有什么電影感,值得用真實的人生NG來換。
原標題:《“隧道拍照打卡”不能僅罰20元了之 | 鋒面評論》
欄目編輯:方翔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高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