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年世界女排聯賽開打只剩十來天,按說現在中國女排的一舉一動都該是“全民看點,偏偏就在備戰節奏最緊的時候,隊里出了點小插曲,李盈瑩拒絕留洋的消息一出,網上直接炸鍋,這事擱以前可能只是內部討論一下,現在的球迷和自媒體啥都盯著,誰的選擇都能被翻來覆去分析一遍,這次李盈瑩沒能走出國門,確實讓不少人有點失望,但話說回來,這背后到底是球員個人的選擇,還是國內排球生態的某種縮影,值得細細琢磨一番。
先說說央視最近對中國女排的分組對抗報道,主力組里除了王媛媛、吳夢潔、王夢潔這些熟面孔,陳厚羽、董禹含、鄒佳琪、唐欣算是全新血液,這批新人很可能直接首發打世聯賽,而老將龔翔宇和李盈瑩雙雙缺席,官方暫時還沒給準信,這種“陣容大換血的操作,怎么看都像是新老交替的關鍵節點,主力、替補分組也基本符合球迷預期,二傳位置更是全面洗牌,競爭上崗成了主旋律,說白了,現在的中國女排還在尋核心、補短板,誰能頂上還真不一定,這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既有期待也有隱憂。
說回李盈瑩,土超那邊加拉塔薩雷女排給了一年半的合同,還不是小俱樂部,人家是豪門,這種機會放在大多數球員面前,八成會心動,結果李盈瑩還是選擇繼續留在國內打球,消息一出,外界議論紛紛,有人覺得她保守、錯失提升自己的平臺,有人理解她顧慮傷病、想穩住狀態,土媒也很快轉頭追多米尼加的佩娜,給人一種“錯失李盈瑩也能找到Plan B的既視感,這事怎么看都不像是天津女排或者排管中心干涉,更多還是李盈瑩自己的想法,畢竟她的傷病問題最近一直沒消停,能不能百分百恢復,連她自己都沒底氣,走出去固然挑戰大、收益高,但風險也不小,尤其是剛經歷過傷病的主力球員,這種選擇說不上誰對誰錯,但肯定是一筆不小的遺憾。
問題來了,以李盈瑩現在的能力,放到國際賽場肯定不至于“擺爛,甚至有機會打出朱婷、袁心玥當年那種國際影響力,但現實是,國內排球的上升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出去闖蕩也是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偏偏她選擇繼續留在舒適圈,這種“穩中求進的思路,既有理解她的理由,也讓人替她感到可惜,畢竟中國女排現在正需要一個能在國際大賽中扛起大旗的新領袖,李盈瑩原本是最合適的人選,結果她沒走出去,難免讓人聯想,是不是國內的環境太安逸、資源太集中,導致核心球員都不愿意冒險。
反觀同門師姐張常寧,倒是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退役后第一時間轉型教練,直接進了江蘇女排教練組,5月20日還在社交平臺曬了和老公的合照,狀態看起來非常放松,外界普遍猜測她已經把生娃提上日程,等著官宣退役,張常寧不再是場上的主心骨,但換個身份繼續為中國排球貢獻力量,這種轉型路線其實很有象征意義,現在的中國女排,正需要這些有經驗、有情懷的老將帶帶新人,哪怕不再是絕對主角,也能在場邊給予精神支撐。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中國女排整體的“老帶新格局,主力陣容還沒完全定型,替補組一堆年輕面孔,二傳位置競爭激烈,各種流言蜚語也沒停過,誰能最終坐穩主力,還得靠實打實的表現說話,這種狀態其實挺考驗教練組的調度能力,也考驗球員的心理素質,趙勇的策略就是讓大家“卷起來,新人敢拼、老人敢帶,過渡期只要順利,女排的整體水平有望實現新的突破。
當然,球迷們的討論也沒停過,有人覺得李盈瑩錯失良機,有人點贊她的穩重,有人看好張常寧的轉型,也有人擔心中國女排的后備力量不足,其實這些爭議,背后都反映了大家對中國女排的期盼和焦慮,畢竟這個隊伍承載了太多情懷和歷史記憶,每一次人事變動、每一個選擇,都容易被無限放大,結合當下國際排壇的變化,土超、意甲、俄超這些聯賽對中國球員的吸引力其實越來越大,未來誰能真正走出去、打出名堂,還得看球員自己的選擇和俱樂部的支持度。
總的來看,李盈瑩拒絕留洋雖然是個人選擇,但從大環境來看,確實給中國女排的“國際化進程按下了暫停鍵,張常寧轉型教練則給后備團隊注入了新鮮力量,接下來中國女排能否順利完成新老交替、打出新氣象,還得看接下來世聯賽的實戰表現,球迷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比賽勝負,更在意這個隊伍的精神內核和未來走向,畢竟一個時代落幕,另一個時代能不能真正開啟,還得靠場上的每一個決定和選擇來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