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某儀表廠的維修車間,59歲的王建國師傅撫摸著德國產的老式壓力表,而三米外的工位上,他的"90后"徒弟正用AR眼鏡調試搭載華為昇騰芯片的智能傳感器。這個充滿象征意義的場景,揭開了一個千億產業(yè)的代際更替史。
一、機械表的黃金時代
"1989年進廠時,能修好日本橫河的記錄儀就是廠里技術標兵。"王師傅的工具箱里至今保留著全套進口儀表維修手冊,泛黃的紙頁上記錄著當年"用放大鏡找0.1毫米誤差"的工匠標準。那個年代,國產儀表故障率高達30%,關鍵煉油裝置必須配備三套進口儀表互為備份。
二、轉折點在2016
"突然有天,年輕人開始帶著筆記本而不是扳手來車間。"王師傅清晰記得,沈陽某研究院突破MEMS傳感器技術后,廠里陸續(xù)出現(xiàn)帶自診斷功能的國產溫度變送器。最讓他震驚的是2023年,徒弟用手機APP就排除了德國科隆流量計的通訊故障,"那些要拆三天的大鐵疙瘩,現(xiàn)在問題都在云平臺上閃著紅點"。
三、新師徒的"數字鴻溝"
如今車間里最搶手的不再是王師傅的校準絕活,而是能讀懂Python報警代碼的年輕人。一組數據揭示劇變:該廠2020年進口儀表維修量占83%,到2025年這個數字已降至12%。但老師傅們并非被淘汰——王師傅的機械振動診斷經驗,正被AI公司做成訓練數據集。
四、藏在螺絲刀下的產業(yè)升級
當我們拆解最新款國產多參數水質分析儀時發(fā)現(xiàn):瑞士產的精密齒輪被江蘇民營企業(yè)的陶瓷電機取代,德國電路板位置裝著寒武紀的邊緣計算芯片。正如王師傅的感慨:"以前我們追著標準跑,現(xiàn)在我們的標準開始被抄寫。"
【記者手記】老師傅工具箱里的銅制扳手,與徒弟AR眼鏡投射出的3D電路圖,在這個5月下午構成中國智造最生動的隱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