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梅先(1889—1942),字佑庭,學名竺熾潮,浙江省奉化縣人。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竺梅先小時候給鄉紳家放牛,略讀過兩年書。后來因為家境貧寒,13歲時背井離鄉到上海謀生。到了上海后,竺梅先在同鄉的五金雜貨店當學徒。在當學徒的期間,他把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拿去讀夜校,堅持不懈,十分刻苦。辛亥革命爆發后,竺梅先成為孫中山的擁護者,加入中國同盟會,并積極地投身于革命事業。
1911年,他參加上海光復起義,在光復軍任職,參與了高昌廟兵工廠一役。1915年,又奉命前往長春,與孫鶴皋合伙開設均益呢絨店作為掩護,繼續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不久,被當局發覺遭到逮捕,押解途中借機逃脫,返回上海。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竺梅先擔任六路商界聯合會會長,領導罷市和游行。運動結束后,他在朋友的介紹下前往山東,在張宗昌某部擔任少校軍需官,后又組織“三合成”商號,經營面粉生意。張宗昌倒臺后,他重回上海,做起了軍裝生意。通過這些生意,竺梅先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關系網。同時,他看到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后百姓生活凄慘,決心棄政從商,努力振興中國的民族工商業。
1929年,竺梅先接辦大來銀行,出任董事長兼經理。同年接辦嘉興禾豐造紙廠,和金潤庠合資創辦了民豐造紙股份有限公司,出任經理一職。1931年,他又接辦杭州武林造紙廠,合資創辦華豐造紙股份有限公司,出任經理一職。同時他在上海設立總管理處,統一經營管理企業。當時外國資本傾銷嚴重,中國的造紙行業基礎薄弱,又存在同行相互傾軋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竺梅先和金潤庠等人以民豐造紙廠、華豐造紙廠為基礎,積極與各民族造紙廠協商,最終于1932年成立了國產紙板聯合營業所。
竺梅先重視人才,重視創新,不斷改進工藝,從生產低端的黃版紙發展到高端的薄白版紙,最終與外國資本旗鼓相當,為此他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36年,他主持的帆船牌卷煙紙研制成功,并得到了國民政府的認可,獲得了東南五省和兩特別市卷煙紙的生產專利權。竺梅先的這些成功不僅使自己獲得了高額利潤,同時也為國家挽回了大量外匯損失。竺梅先在大力發展民族造紙工業的同時,仍然十分關心國事,對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深表憂慮,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努力。
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竺梅先就在《申報》頭版以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告全國同胞書》,呼吁團結抗戰,抵制日貨,并倡議各界聯名通電國民政府要求對日宣戰。
1932年,一·二八”事變期間,竺梅先親赴前線慰勞第19路軍將士,同時在好友虞心炎醫師的幫助下,在康定路、陜西路設立傷兵醫院,救護傷兵500余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迅速展開,緊接著八一三事變爆發,淞滬戰起。竺梅先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曾深夜數次登上住宅屋頂,眺望北面戰場一片火海,多次潸然淚下。他對夫人和子女說:“我輩生于多難之秋,不知何年何月國家才能富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一個人要為抗日教國踏踏實實做些工作,勝利才有希望,我決心把抗日救國作為我的第一位事業來做。”
在八一三事變期間,竺梅先除了每天處理公司的繁瑣事務,還花費大量時間投身于各項抗日救國工作。他參與各種集會揭露日本侵華的野心和罪行,呼吁全體民眾團結一致抗日;積極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口號,率先捐獻了足以購買一架飛機的巨款。隨著淞滬戰事的擴大,大批難民擁堵在上海街頭,竺梅先又將家中歷年積存的上百件銀器送往寧波旅滬同鄉會拍賣,所得款項支持他們舉辦難民收容所救濟難民。后來為了將難民疏散至安全區域,竺梅先在其他輪船公司對運送難民表示為難害怕的情況下,再次挺身而出挑起大梁,依托自己的寧紹輪船公司,進行了周密的策劃準備和繁復的組織工作。為了避免日軍攻擊,他向德國駐滬領事館申請,在船頭懸掛德國旗幟。同時將“新寧紹”輪改名為“謀福”輪,其意在為同胞謀取福利。自2此之后,“謀福”輪日夜往返,不僅把幾萬名難民安全運送到了寧波,而且還把大批布匹、醫藥等軍用物資從上海運輸到浙東地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面對傷兵越來越多,醫療補給跟不上的狀況,竺梅先邀請虞心炎醫師,在長樂路的一座花園洋房內設立國際紅十字會傷兵醫院。在虞心炎的奔走下,40多名醫師、護士義務參加了醫院工作,很多工商界、文化界人士的家屬也義務加入,其中包括竺梅先的夫人徐錦華。傷兵醫院花銷巨大,竺梅先為募集經費四處奔走,他個人就承擔了三分之一的費用。短短幾個月,傷兵醫院救護傷兵達4000余人。上海淪陷后,竺梅先想方設法將傷兵安全護送至后方。對于行動不便的斷肢傷員,竺梅先又另成立了國際殘廢醫院,對傷員進行治療和保護。
上海被日本控制后,竺梅先為了處理公司事務仍滯留在上海。日本人覬覦竺梅先的產業,委托平日與竺梅先有業務往來的德商去游說竺梅先合作,遭到了竺梅先的嚴詞拒絕。日本人不肯善罷甘休,又派日本領事館人員和日商代表多次前往竺家,在協商無果后,又派日本浪人前去鬧事。在一個月時間里,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竺梅先始終堅決拒絕妥協。后在家人的勸告下,竺梅先離開了上海,遷居寧波。
遷居寧波后,竺梅先仍然繼續堅持實業興國之路。依托當時民豐、華豐兩造紙廠撤出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重要機器設備,在時任云南省財政廳長繆云臺的邀請下,竺梅先前往云南昆明合資創辦云豐造紙廠,由繆云臺任董事長,褚鳳章任經理。竺梅先雖然只投入了少數資金,但仍然為云豐造紙廠的創辦盡心竭力,陳曉嵐、吳賢哲、徐紹欽、楊念椿、盛國雄等民豐主要技術人員都參與其中,為建設大后方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一想到在殘酷的戰爭中出現的一大批孤兒,竺梅先內心十分沉重,他決定排除萬難,創辦教養院。他在寧波旅滬同鄉會的董事會上說道:“國家災難深重,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要創辦教養院,把這批喪失親人、流落街頭、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孤兒收容起來,把他們教養成人。”他的主張得到了董事們的贊同,大家公推竺梅先擔任院長,其夫人徐錦華擔任副院長,共同負責籌辦工作和日常事務。竺梅先對教養院的事務十分重視:首先是名稱問題,考慮到今后廣大災童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問題,他將教養院命名為國際災童教養院,并邀請國際友好人士參與,以減少日軍的騷擾;其次是經費問題,教養院前后維持5年,每年5萬元,總共25萬元,絕大部分都是竺梅先承擔的。為了籌集經費,他曾為之嘔心瀝血;第三是選址問題。蘭梅先經過反復思量,決定在浙江奉化樓岙泰清寺修建教養院,包括宿舍、教室等設施。
1938年,教養院正式建立,收容了600余名災童。對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冬梅先十分注重實效,每年分3期學習,不僅重視文化課,而且強調體育鍛煉,同時還經常邀請一些知名人士如陶行知等人前來講學。經過5年的教育,大多數孩子都達到了初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
1939年奉化淪陷,之后又遭遇連年饑荒。竺梅先為了解決鄉里人的吃飯問題依靠自己的社會關系,在溫州等地采購糧食15萬石,然后又冒著被偽軍拽查和土匪搶劫的危險,千方百計將糧食送入奉化。教養院的孩子畢業后,竺梅先還為他們一個個尋找出路,大部分人都安排進了自己的公司任職。這些人大都成了技術骨干,有的甚至還走上了抗日的前線。
1942年,竺梅先由于長期辛勞,積勞成疾,經常咯血。然而他仍然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還是為諸事操心不已,最終在一次采辦糧食后臥床不起。1942年5月30日,竺梅先與世長辭,終年53歲。竺逝世后,夫人徐錦華獨力支撐國際災童教養院。汪偽駐軍師長謝某等人受汪精衛老婆陳璧君指使,多次去院要挾接辦,她堅決拒絕。1943年底,因經費、糧食無繼,教養院停辦。
1990年9月,海峽兩岸原國際災童教養院部分學員集資在教養院舊址建梅華亭.紀念竺梅先夫婦在抗戰中歷盡艱難,救濟災童的重要功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