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科學教育是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性工程。科學教育,中小學生是關鍵。今年初,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確保每所學校至少有1名科學副校長。這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舉措之一。據了解,目前很多地方的中小學校都已經有了科學副校長。那么現在,各地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成效怎樣?科學副校長的到來讓學校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前不久,貴州遵義余慶中學的50多名高中生,乘坐大巴來到貴陽的中藥功效成分發掘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觀學習,這是他們第一堂走出學校的科學課。
為孩子們講解的是實驗室的研究員駱衡,同時,他也是余慶中學的科學副校長。當前,我國中小學科學教師普遍存在專業對口率不足、兼職教師教科學等問題,科學副校長一般由具有科普能力的專業人士擔任,可以彌補現階段中小學科學教育的不足。
在這里,結合貴州常見的天然產物以及它們藥用價值的開發利用,駱衡橫跨生物學、化學、物理等多個學科,為學生們進行講解。
貴州省余慶中學科學副校長、中藥功效成分發掘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駱衡:"目的是讓他們了解所學的東西以后在哪些領域有什么重要的應用,讓他們到真正的科研院所,到(全國重點)實驗室來,真正體驗我們是怎么去完成這些最前沿的研究。"
這次難得的校外學習,讓學生們看到研究人員如何進行實驗,也了解到一項項科研成果誕生的故事。書本上的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單調公式和符號,而是與實際的生活圖景產生了鏈接。
余慶中學每年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鼓勵學生參與到水火箭、橋梁設計、無人機編程等科創項目中,并邀請余慶籍的專家和校友,到學校開展科學講座。但大山里的資源有限,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老師們也常感覺缺少抓手和思路。
去年10月,經當地教育局牽線,駱衡被聘為學校的科學副校長,為學校的科學教育帶來新氣象。成為學校的科學副校長后,駱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訓老師。在駱衡看來,大山里的學校一樣可以做好科學教育,關鍵要因地制宜用好本地的資源。
學校根據駱衡的建議,在校外開辟一塊勞動實踐基地。他幫助學校將科學教育融入勞動課,從而在讓學生們參與農業勞作的同時,培養他們細致觀察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1月中旬,《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印發,《指南》中明確科學副校長工作職責,提出結對科學類課程教師、參與建設科學類課程、指導學生項目等要求。這個學期,駱衡對學校的科學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參與。他一方面借助本單位的資源,讓學生有了這堂生動的校外科學課;另一方面他也和學校數學、物理、計算機等不同學科的十多位教師結成對子,幫助他們優化實驗課程。
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兩年來,全國初中、普通高中科學類課程教師持續增加,45%的學校配備了科學副校長。中小學教育教學引入了更多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科技前沿相關的知識。
不久前,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圖強小學發出了學校科學副校長的第二張聘書,拿到聘書的是來自北京天文館的高級工程師和首席科普專家寇文。
航天圖強小學是一所具有天文科普特色的學校,這學期,學校計劃繼續加強這一特色學科的建設。聘請天文領域的專家成為學校的科學副校長,是這學期學校科學教育的重要抓手。
給學生做科普,寇文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大家打完招呼,他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首先拿出幾塊不同的隕石讓孩子們傳閱。寇文讓孩子們觸摸隕石談感受,再順著他們的感受拋出問題。孩子們的好奇心持續被激發,現場提問相當踴躍。
寇文拿到聘書后來學校的首場講座效果不錯,對于接下來如何助力學校天文特色學科的建設,他也和學校商量了相應的計劃。
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圖強小學科學副校長、北京天文館首席科普專家寇文:"希望給學校引進一些相對專業的資源,另外就是現在新的形式,天文的這些觀測設備,新的技術,新的手段,這塊也是我考慮跟學校老師們一塊探討探討,怎么把這部分搞到教學里。"
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學校要用好科學副校長,讓他們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對學校來說,更要成系統地打造科學教育體系,加強科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中就提出科學課要聚焦思維發展、科學探究、工程實踐、科技人文等主題,鼓勵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強化科學探究實踐活動。
一節內容為點亮小燈泡的科學課,融合了物理知識。在點亮燈泡的實驗中,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孩子們自己探索如何點亮,然后與同學分享。
激發出孩子們科學興趣的張桂虎老師是航天圖強小學的專職科學教師,在這所小學,像他這樣的專職和兼職科學教師共有15名。這幾年,我國科學教師的質量和數量雖然穩步提高,但仍是科學教育中的薄弱環節。航天圖強小學一直以來把師資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倡導提升每一位教師的科學素養。
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圖強小學黨總支書記黃學英:"老師的科學素養不僅僅是他個人的能力,而是我們在推動科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中的動力支持,所以我們開展了基于全員的科學素養校本培訓,也開展了天文、人工智能等專題性培訓,我們全體老師都要架起跨學科學習的范疇。"
除了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的科學課,按照《指南》的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知識經驗、思維水平和興趣特點,航天圖強小學的科學類課后服務比例也在不斷提高。緊跟國家科技發展形勢和學生成長需要,這學期,學校在原有科技社團的基礎上,增開了航天、人工智能等社團。
在針對低年級學生的人工智能社團,孩子們通過學習使用類似玩具的機器進行簡單編程,從而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有的孩子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已經在自行嘗試輸入新的程序,讓機器執行更為復雜的任務。
在高年級學生的人工智能社團,學生學習的內容則是如何正確使用大模型。
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圖強小學科技主任李春雨:"人工智能很火,我們之前一直在猶豫,因為對于人工智能的安全把控我們還是不太放心。在這個學期,我們通過前期一年多的調研和考察,覺得引進人工智能啟蒙課和大模型課是能經得住考驗的,對于孩子們的數字化思維、信息化的創新能力都會有很大提高。"
現在,為了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各地紛紛創新科學課,探索多學科融合科學教育的新實踐。在福建廈門,集美區杏東小學打造家校協同,開展科學家庭實驗角活動。在四川綿陽,中小學科學課充分運用校外優質科學類教育資源,融合社會大課堂,讓中小學生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應用。
教育部1月統計數據顯示,全國56%的省份開設了科學類地方課程,60%的義務教育學校將科學教育活動納入課后服務。46%的學生每周1—2次進入實驗室上課和活動。各地中小學在科學教育中,不斷強化跨學科綜合教學、動手操作實驗和科學探究實踐。這些全新的實踐,正在重塑青少年的科學認知圖景,讓更多孩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被激發。
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對于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作用是積極的,效果是明顯的,影響是深遠的。科學副校長是身份,更是責任。他們結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專業優勢,語言通俗易懂,方式生動有趣,努力答好科學教育加法題。而提高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和水平,并不能一蹴而就。在相關部門支持下,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凝聚全社會力量,我們的科學教育事業必將做得更好,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