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有學問的教師?5月22日,南京市金陵河西學校舉行第三屆學術報告會,來自小學、初中、高中及國際高中部的八名優秀教師代表,帶來他們結合各自專業進行的深度思考,向大家展現有學問的教師的優秀模樣。
小學部教師李婧和余潔帶來她們的分享。李婧分享了在AI時代,關于兒童詩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在寒假期間,老師們共同創編了教師詩集《詩三百》,這本詩集收錄了小學部每一名語文老師原創詩作三百二十余首。當AI時代來臨,人工智能可以瞬間生成萬首詩作時,他們仍要堅持帶孩子寫詩,因為這本質上是在數字洪流中守護人之為人的本質——用身體丈量世界,以情感熔鑄語言,讓文化基因在實踐中代代相傳。余潔老師以《把五千年的月光,種進12歲的年輪》為題,分享了孫雙金校長主編的《12歲以前的語文》系列教材,如何融入中華文化基因,為童蒙教育筑牢根基的。兩名老師都在堅守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孩子們打好堅實的學習基礎。
初中部語文教師畢愛枝圍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導向作業設計”,結合“情境·任務·活動”三個關鍵維度,分享自己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在她的努力下,曾經,他們被動機械地完成任務,對語文學習缺乏熱情和主動性。但如今他們對語文充滿熱愛,還通過實踐展示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初中部數學教師楊睿分享了作為一線教師對如何從教學現場到學術成果的思考。從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到如何轉化,她用典型案例向大家展示。她說,無論是AI還是軟件,最終都是為了照亮學生的思維過程。
高中部語文教師熊納研究的是高中語文統編教材中的助讀系統,新課標實施后,它作為統編教材的創新編排之一,包括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及注釋插圖等內容,承載著課程標準落地的“腳手架”功能。她發現,“助讀系統”正是研究的“礦眼”。它能同時滿足三個研究價值——既緊扣國家課改方向,又符合高考命題趨勢,更是呼應真實學情。她沒有把課題研究想象成宏大的理論建構,而是回歸教學日常,將研究探索與思考融于課堂教學實踐之中。高中部化學教師許城玉從教多年,他向大家分享自己融合美學思想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曾在東方最美校園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求學的經歷,成為他從事美與化學研究靈感的重要源泉。在他看來,化學學科的美學價值非常特別又特別重要。從相關的器物造型之美、到精心制作的課件之美,還有滲透人文科學之美的化學課堂……這獨特的課堂,也帶出了一屆屆的優秀人才。他也堅信,只有心中有美,才能向美而行。
國際部英語教師聶夏雯從教八年,她始終在思考:那些能夠真正為學生賦能的英語學習活動,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三年前,她的區級課題《指向深度學習的閱讀課堂活動設計策略研究》順利結項。去年,市級課題《指向綜合學習的英語活動型語境創設策略研究》正式立項,圍繞課題中的“綜合學習”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國際部數學和計算機教師龔晨煒,碩士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攻方向為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就在前幾周,他的研究論文《聯邦學習:保護數據隱私的人工智能方法》在第28屆國際計算機支持協同工作設計會議上宣讀分享。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教育領域同樣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然而,這場變革背后也隱藏著一個關鍵矛盾:如何在利用數據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嚴守學生隱私的安全底線?他選擇了“聯邦模型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研究方向,聯邦模型作為一種創新的人工智能技術,為這一難題提供了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南京大學教授呂林海現場對八名教師的學術報告進行點評。此次報告會圍繞教師的研究方法展開,八名教師的案例源于課堂,他們分享了自己的教學實踐方法。他們的研究方法包括課堂實踐、觀察收集證據、記錄方法、反思總結和整理。這些方法的運用,不僅解決真實問題,更是系統的方法。他特別肯定了老師們尋求課堂規律,試圖讓學生變得更好的出發點。
通訊員 糜夢逸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黃艷/文 施向輝/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