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封鎖線后,中央紅軍到達城口鎮。此時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已經接近一個月的時間,中央紅軍也到了湖南與廣東的交界地帶,馬上就要出廣東而進湖南。
11月6日,毛主席到達了通口鎮,在這里毛主席鄭重的向中央提出建議:“紅軍不要向文明前進,不要在坪石過粵漢鐵路,不要奪取宜章、臨武,而應北向越翻山,沿河北上,在水口山一怠修整,然后尋找有利機會對尾隨而來的中央軍進行圍殲,之后或上井岡山,或返回贛南。”
因為此時蔣介石已經大體發現了紅軍的行蹤,并準確推斷出紅軍有沿著之前紅六軍團轉移的路線前進,將會繼續西進,然后從貴州邊上進入湘西與賀龍所部匯合。應當說蔣介石的推測一點沒有錯,當時中央的主持軍務的李德、博古就是想按照這條路線走,他們否決了毛主席的建議,而蔣介石已經在湘江岸邊,布置好天羅地網,準備圍殲中央紅軍。
11月中旬,彭德懷率領第三兵團的部隊占領宜章,而此時彭德懷也結合前線的形勢給中央提出了一個建議,彭德懷建議:中央紅軍不能再往西走了,尤其是不能向湘江走,應以三軍團向湘潭、寧鄉北上,威脅長沙,在靈活運動中抓住戰機消滅敵人;否則將被迫進攻湘桂邊境,與桂軍作戰,后果很不利。
可惜彭老總的建議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反饋,就這樣中央紅軍在博古、李德的帶領之下,一步一步接近湘江邊上。
當時國民黨對湘江戰役期望很高,蔣介石給何健寫了一封親筆信,信中寫道:“黨國命運在此一役,望全力督剿·····”。蔣介石妄想將中央紅軍圍殲在湘江之畔,為此他對湖南的部隊進行整編,具體分為五路:
第一路:湘軍劉健緒部,包含四個師加兩個旅,負責全州以北一帶的布防,從北面攻擊中央紅軍,并防止中央紅軍趁機北上;
第二路:中央軍薛岳部,包含四個師加兩個旅,位于劉健緒部的東北方,由茶陵、衡陽前進到零陵一帶,阻止中央紅軍月賀老總的部隊匯合;
第三路:中央軍周渾元部,共計四個師,就跟在中央紅軍后面,準備直插道縣,切斷中央紅軍的后路;
第四路:湘軍李云杰部,共兩個師,由嘉禾向寧遠進軍,襲擾我中央紅軍的側后方;
第五路:湘軍五十三師,由湘南與粵軍聯系,在中央紅軍的右側后方。
蔣介石準備的五路大軍,總兵力達到25萬,而這僅僅是蔣介石部署在中央紅軍后方和北方面的部隊,中央紅軍的正南方則由桂系進攻。
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可謂仇深似海,他們之間在新軍閥時期發動了數次戰爭,最終李宗仁與白崇禧失敗,但是他們依舊保留了廣西這樣一個立足之地,現在蔣介石要求桂系夾擊中央紅軍,桂系自然也有小算盤。
當時桂系的部隊一共只有十八個團,實力本來不強大,而蔣介石在使用50萬大軍圍剿中央蘇區的時候,卻讓沒有將紅軍引誘至東南方,反而讓紅軍向西南突圍,這就不得不使白崇禧與李宗仁猜忌蔣介石是否有順手牽羊的意思。若桂系與中央紅軍血拼,最后就使蔣介石坐收漁人之利。
為此白崇禧請自己的朋友劉斐到廣西商量,最終確定了對紅軍采取“拒客”和“送客”的戰略,即只要紅軍不進入廣西,那就對紅軍保持適當的距離,而一旦紅軍有進去廣西的企圖,桂系將會血戰。
劉斐建議白崇禧放給紅軍一個通道,然后猛烈進攻紅軍的后方,迫使紅軍快速離開廣西。白崇禧接受了這一建議,他找了個借口,將全州的部隊縮減為兩個營駐守,在興安和灌陽也只留下了兩個團,主力部隊則全部都撤退到上百公里外的恭城。
由于湖南軍閥何健的部隊駐守在全州,桂系將部隊南調之后,國民黨湘江防線就出現了一個長達一百公里的空隙,也是中央紅軍的一個通道,可以說這是中央紅軍突破湘江防線最好的機會。
可惜當時中央紅軍并沒有把握這樣一個機會,而是在道縣停留了三天,這三天可謂非常關鍵,因為五天之后何健一封電報將李宗仁、白崇禧告了一狀,李、白二人重新命令部隊北上,全軍向全州、界首移動,側擊中央紅軍。
湘江之戰至此已經注定是一場血戰,最終讓無數了革命志士魂斷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