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統一之后,對于武將兵權回收,永遠是一個難題,也是每一個王朝必須謹慎對待的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形成極為強大的軍功集團,如西漢朝,影響國家政治百余年;處理太過極端,就會造成大殺功臣的情況,如朱元璋的明朝;歷史上處理比較好的如北宋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唐朝李世民改革兵制等,但是也同樣留下后遺癥。
即使進入到現在的政治管理制度中,兵權回收中央同樣是一個問題,國民黨就沒有處理好,蔣介石雖然是國家領袖,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也是國民黨的要員,但是都有嫡系部隊,這些部隊的指揮權則并非在中央。而即使蔣介石的中央軍,也有很多派系,如土木系屬于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另外還有何應欽的派系等等。
同樣為現代化國家的越南,就是因為軍隊勢力過于強大,導致目前越南的政府并不能很好地管理軍隊,反而軍隊還能要挾政府。
上述種種,都說明了在國家初期,軍隊收歸國家的重要性,同樣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也需要考慮如何解決。在毛主席的巧妙安排下,人民解放軍避免了出現山頭主義,也沒有出現地方坐大的情況。當然這得益于黨對軍隊的領導及我軍領導人的偉大黨性,但同時也是毛主席巧妙安排和布局的結果。
毛主席的方法簡單可以概括為:一拆、一調、一換、一用。分別對應我軍四大野戰軍,下面和大家進行分享:
第四野戰軍——拆:
四大野戰軍中實力最強的當數第四野戰軍,從黑土地打到海南島,全軍從出關的十一萬,到入關的近百萬,最終兵力達到了150萬。全軍實力強大,戰斗力強悍,野戰軍的主要領導為林羅劉。
毛主席和黨中央對于第四野戰軍的方法簡單說就是“拆”,平津戰役后,羅帥因為身體原因首先離開第四野戰軍,后來管理所有解放軍的政治工作;劉亞樓則是被安排組建空軍,成為空軍司令員;兵團司令中,蕭勁光調任海軍司令,程子華調任山西省委書記,只有鄧華南下華南。
第四野戰軍雖然用了一個“拆”,但基本是委以重任,而第四野戰軍解放海南島后,改為中南軍區后,中央又調派葉帥擔任林總副手,協助相關工作。
第三野戰軍——調:
第三野戰軍是在新四軍和山東軍區的部分部隊發展而來,陳老總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領導,屬于第三野戰軍的靈魂人物,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第三野戰軍屢建奇功,殲敵無數,全軍發展到80余萬余人,是我軍各大野戰軍中戰斗力第二的部隊。
大軍過江之后,陳老總便被調往上海擔任上海市市長,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上海的經濟建設中。而第三野戰軍的主要領導工作,由粟裕將軍擔任,粟裕將軍在戰斗中雖然長期負責戰役指揮,但是其威望相對陳老總還有差距,這一點從后來三野將領寫的回憶錄中就可以感知到。
到第7兵團解放舟山群島后第三野戰軍前委撤銷,組成新的華東軍區黨委,統一領導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的工作。
第二野戰軍——換:
第二野戰軍的領導人為劉鄧,號稱中間都不能加一個“逗號”的搭檔,這一對搭檔一起合作長達13年,二人也是第二野戰軍的靈魂人物。當第二野戰軍解放大西南的時候,毛主席安排兩路大軍,一路大軍由劉鄧指揮,從川東進入,迂回包抄整個大西南;另外一路大軍由賀老總率領,由北入川。
當大西南解放后,第二野戰軍的總人數發展到120萬人,隨著解放西藏任務的結束第二野戰軍改為西南軍區,劉帥擔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區的司令員則換成賀老總擔任,后續的剿匪工作,主要由賀老總來負責。隨后中央又組建軍事學院的工作,即調劉帥擔任院長,負責軍事學院的籌建工作。
第一野戰軍——用:
第一野戰軍長期由彭老總司令政委一人兼任,部隊在增加華北的兩個兵團后,也達到了40萬,隨著新疆的和平解放,大西北的軍事任務也基本告一段落,就在彭老總準備投入西北的建設工作時,遠在北京的毛主席電令彭老總進京。
彭老總進京后,參加了是否出兵朝鮮的討論會議,并且擔任志愿軍司令員,從此彭老總開赴朝鮮,指揮整個抗美援朝戰役,戰役后期回歸主持中央軍委工作。
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對四大野戰軍的主要軍事領導基本進行調換,巧妙避免了出現軍權集中到將領的身上的情況,防患于未然,可謂妙之又妙。隨著各野戰軍軍權回收中央,下一步毛主席和中央也巧妙地將各區域行政收歸中央,這便是“五馬進京”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