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從菏澤經過的時候,在火車上就看到外面的麥子快熟了。菏澤地界兒的麥子大部分已經發黃,待到了聊城地區,麥子還多是青綠色。河南的麥子可能已經在收割,我猜想。
每年都是這樣的,小滿一過,端午前后,麥子變黃,杏子也黃了。小時候,收麥時也會放假,叫麥假,大概有七天。農村里,老師也都是農民,到了麥收時節就給學生放假,老師回家收麥子,學生也回家給大人幫幫忙,撿拾麥穗之類。
彼時還沒有什么收割機,要人用鐮刀割麥子。大人們彎下腰,一只手薅住一把麥穗底部,一手用鐮刀在麥根上方一拃左右處用力一割,然后把這一綹麥子放在一側,繼續向前如是操作。據說有的地方是人倒著割麥,那樣會更快,但我的印象里,魯西魯西北地區都是向前割麥。而后面則由其他人將麥子斂在一塊,用麥葽(讀yao四聲,指用麥秸桿兒或稻草搓成的草繩子)捆起來,繼續向前如是操作。再后面的人則牽著牛車,一人用木叉把捆好的大捆麥子叉到車上。
那時候,大家都會相互幫忙收割麥子,幾家人集體勞作,收完一家的再收另外一家的。老人則在家里煮好一鍋綠豆湯,切好西瓜,做好午飯,快到中午的時候送到地頭上。
麥子收好就送到場院里晾曬,就是一大個平攤的地方。然后再用驢拉著混坨子(石碾)碾壓,一邊碾壓,另外有人用木叉挑一挑,再不斷碾壓,直到每一粒麥子從麥穗上脫落下來。而后,人們再用木叉把麥秸挑出來堆在另外的地方,那就成了麥垛。
麥垛是一個低矮圓柱形,上面被土壓著,防止被風刮散。麥垛上的麥秸大部分的作用是用來苲草喂牲口,或者用來燒火做引火,然后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通常是幾個孩子爬上去,在上面跳躍。如果跳躍的幅度過大,人過多,這個麥垛極可能會“翻車”,倒塌掉。倒霉的孩子就會被埋在麥秸里,我一個哥哥就曾經被埋在里面過,當然沒什么大礙,大家在狂笑過之后,又把他挖了出來。
碾壓出來的麥子此時并不能放進倉里或編織袋中,還需要進行揚場。仍然是一個平地,人們用木掀將混有土塊、石粒、麥殼的麥子拋在空中,由風將它們做個分類,麥殼麥芒飛到旁邊,土塊石粒飛到一邊,剩下的就是飽滿的麥粒。這時就可以把它們裝進袋子里,再拉回家院中,當烈日炎炎的時候,再倒出來在路邊或其他空地上進行暴曬,把它們的水分曬走后,原先圓鼓鼓的麥粒就成了狹窄一點的麥粒,最后裝進袋子里存放起來。
這個時候的麥子磨出的面粉,做成的饅頭,又軟又香,不用就任何菜肴,干吃我都能吃倆,嚼在嘴里甜滋滋的,麥香味很濃。
我還記得每個麥收時節,我都會和妹妹在地里撿拾麥穗,撿到的麥穗拿給奶奶,她把麥穗碾成麥子,拿去給我們換成西瓜吃。
如今,收麥都是用聯合收割機,一輛機器過去,干凈的麥粒被裝進跟隨的車里,麥秸被打碎在地里成為肥料。原先需要十天半個月幾十口子人才能完工的事兒,沒一會兒功夫直接變成了錢進了農民口袋,省了很多時間和人力。
我是跟母親去鎮上拿快遞的時候,路上看到這麥子,揪了一個穗,搓成了麥粒,我數了數,大概有34粒,一把把它們丟進了嘴里,仍然是甜滋滋的,卻再也沒有30年前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