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龍網
5月20日下午,2025第五屆“全國主流網絡媒體重慶教育行”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走進西南政法大學,將鏡頭聚焦于該校立法研究院。
從法學名家精神傳承筑牢立法研究根基,到三維聯動機制驅動立法能力升級,再到智庫體系優化推動立法決策發展,西南政法大學立法研究院正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在法治中國建設中書寫著高校服務國家立法的新篇章。
賡續法學名家精神 筑牢立法研究堅實根基
西南政法大學,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政法高等學府,紅色基因在其血脈中流淌。建校以來,這里涌現出一批堪稱“大先生”的法學大家,他們肩負著我國立法理論奠基的重任,在新中國立法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征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開創性印記。
周應德先生創辦我國首個刑事偵查專業,籌建高校首所司法鑒定中心;金平先生三次參與民法典起草,是中國“當代民法史的活化石”;楊懷英先生奠定婚姻法學科基礎;夏登峻先生編著首部英漢法律字典;常怡先生參與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王連昌先生系中國行政法學理論重要開拓者;趙長青先生參與1997年刑法修訂;李昌麒先生奠基經濟法學理論;徐靜村先生多次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這些前輩以開拓性貢獻,構建起中國法學學科體系的重要框架。
新時代下,西政人傳承學術薪火,新一代中青年學者接力服務國家立法。在民法典編纂、生態環境法典編纂、立法法等重要法律起草修改以及黨內法規制定起草,都有西政學者的智慧與擔當。學校創建全國高校首個實體化立法研究院,搭建“地方立法藍皮書”“立法研究文庫”等學術品牌,通過立法學術沙龍、專報等形式,打造高端智庫平臺。
憑借深厚的學術積淀,學校依托研究院平臺,聚集全校力量,在立法理論研究成果斐然,發表1200余篇相關論文,承擔12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200余部專著。近十年間,全校師生深度參與260余部國家法律、310余部地方性法規起草,提交超20000條立法建議,以“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將歷史積淀轉化為服務國家立法的實踐動能,在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不斷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構建三維聯動機制 賦能立法能力迭代升級
2011年5月成立的西南政法大學地方立法研究院,2015年5月地立立法研究院進入實體化運行,2022年研究院獲批為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024年1月,地方立法研究院更名為“立法研究院”。作為全國高校首家實體化運行的國家級立法研究平臺,始終以服務國家法治戰略為核心導向,構建起獨具特色的“學科集群-立法實踐-制度創新”三維聯動機制,培養出一批新一代中青年學者骨干力量,為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持續發力。
在創新立法集群研究范式上,學校整合法學、國家安全學、紀檢監察學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資源,依托立法研究院國家級平臺,構建起覆蓋法典編纂、數字法治、人工智能風險治理等前沿領域的立體化研究矩陣。跨學科團隊不斷攻關新興領域法治難題,如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發布的《人工智能法(學者建議稿)》提出“技術創新與風險防控平衡”原則,成為行業重要參考。
中國式現代化與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學術研討會。學校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深耕重大立法工程領域,西政身影活躍于國家立法一線。深度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基礎性法律制定,牽頭起草《生態環境法典(學者建議稿)》,積極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等市場經濟立法創新。從法典編纂到新興領域立法,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實踐,西政持續將理論研究轉化為立法成果。
在協同創新體系構建中,學校與華為、騰訊等科技企業及互聯網法院建立產學研聯盟,共同攻克數據跨境流通、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等立法難題,輸出的“西政方案”為行業發展提供指引。同時,憑借全國唯一的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立法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全國最多的國家級立法聯系點資源,學校暢通“立法直通車”,2024年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交立法建議1100條,2025年迄今為止已反饋超500條,多條建議被采納,形成成熟的“智庫咨詢-立法建議-實踐反饋”閉環機制。
中國人工智能立法研討會。學校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推動立法決策優化 探索構建新型智庫體系
西南政法大學積極響應“大成集智”新型智庫體系建設要求,全力構建智庫型科研機構,主動作為,致力于提升服務黨委、政府決策的能力,推動立法與政策向科學化、民主化方向大步邁進。近兩年來,立法研究院平臺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陸續獲得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中央網信辦等一系列立法聯系點,立法研究院加快推進立法聯系點標準化建設,系統構建立法智庫智力支持體系,切實發揮好立法聯系點智庫作用,深度參與“立改廢釋纂”“立法后評估”“備案審查”等立法各項工作。
在供需銜接、精準發力上,學校受多方委托,深度參與政策制定與立法起草。專家團隊將學術成果轉化為政策和立法語言,細化為具體條款,融入規范性文件。學校參與民法典、監察官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訂調研,受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部門委托,對60余部法律草案和地方政府規章提出修改論證意見,把學術力量切實融入立法實踐。
在開展交流、多方合作方面,學校定期舉辦立法政策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立法工作者、企業代表等共同探討熱點難點問題,凝聚智慧推動立法政策完善。同時,與立法機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整合資源開展課題研究,實現互利共贏。
面對新興領域法治挑戰,學校智庫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立法空白,組織跨學科團隊開展前瞻研究。成立科學技術法學研究院探索科技與法治融合,成立低空經濟研究院研究相關立法;成功申報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獲批網絡立法聯系點,提前布局網絡立法研究,為立法機關提供科學依據。
以《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為例,2024年10月22日立法研究院組織承辦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研討會,與會專家分別針對《草案》的規制范圍、體例設計、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立法用語等問題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180余條,相關活動引起了立法起草部門高度關注和高度評價。
西南政法大學立法研究院,既是法學理論創新的“孵化器”,孕育著前沿的法學思想;也是立法實踐的“試驗田”,檢驗著理論成果的可行性;更是培養法治人才的“練兵場”,為法治中國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未來,學校將繼續秉持“心系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征程中砥礪前行,為國家立法事業持續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