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漸近,申城的龍舟運動進入全年最火熱的“龍舟季”。從5月10日起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全市共計38場大大小小的龍舟賽事陸續登場,其中既有高校龍舟賽、區級賽事、市級賽事,也有世界華人龍舟邀請賽等跨區域乃至國際性的盛會,吸引了數萬名運動員、數百支龍舟隊同場競渡,讓上海近期處處蕩起“龍舟熱浪”。
攝于2023年首屆千年古鎮(松江·泗涇)龍舟邀請賽
多元賽事,蓬勃發展的上海龍舟“生態圈”
根據《2025年度全市龍舟賽事信息匯總表》,從5月10日起,申城每天都有不同類型的龍舟賽在城市的河湖水域拉開戰幕。僅在本周末,就有奉賢區職工龍舟賽、上海教工龍舟比賽、上海高校外國留學生龍舟邀請賽等多項賽事“連軸轉”,匯聚了本市各大高校、企業、機關、街鎮和社會團體的參賽者。
攝于2023年首屆千年古鎮(松江·泗涇)龍舟邀請賽
攝于2024年申迪杯第三屆上海市職工龍舟大賽
攝于2023年第十二屆上海世界華人龍舟邀請賽運動員之夜
這樣的“紅紅火火”并非一時熱鬧。據上海市龍舟協會統計,全市全年各類龍舟賽事已接近百場,年度參賽龍舟隊兩千支次、近10萬人次。今年端午前后一個多月里,38場龍舟賽事輪番上演,參與隊伍多達791支,參賽人數約15600人。市民們在熱烈的比賽氛圍中,不僅能欣賞緊張刺激的龍舟競渡,也能借此感受愈發濃郁的傳統文化魅力。
高校樣本:華東理工大學的龍舟教學與賽事“融合之道”
在上海高校的龍舟運動中,華東理工大學稱得上頗具代表性。從5月17日至6月16日,這所位于奉賢的高校將承辦或參與7場龍舟賽,其中包括校友龍舟賽、商學院龍舟賽、外國留學生龍舟邀請賽、區職工龍舟邀請賽等。“我們有奉賢校區通海湖這樣得天獨厚的水域環境,也有十余年深耕的教學與競賽體系。”華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徐文方在接受采訪時說。
圖說:華東理工大學龍舟隊
早在2005年,學校在新校區建設之初就規劃了專門水域、標準賽道,并將龍舟運動納入體育教學改革。徐文方介紹,“我們開設了龍舟課程、編寫龍舟教材、培訓專業師資,把龍舟運動從傳統民俗轉化為高校體育教育資源。”在她看來,龍舟運動不僅能鍛煉學生體能,提高力量與耐力,也蘊含著“凝心聚力”的文化內核,“它集身體訓練和文化傳承于一體,可以幫助學生在競技中感受傳統節日、傳統美學,并形成團隊協作、拼搏進取的精神品質。”
記者在通海湖邊見到華理龍舟隊訓練的場景:劃手們動作整齊劃一,鼓手用擊鼓節奏統一全隊節奏,舵手則專注把控方向,汗水與笑容都洋溢著年輕人特有的朝氣。“龍舟運動讓我更具團隊意識,也磨練了意志力。”一位隊員如是說。
這些年,華理多次在全國、上海市龍舟競賽中奪冠,還承辦了多項重要賽事。徐文方特別提到連續舉辦十余屆的“上海高校外國留學生龍舟賽”已升級為長三角外國留學生龍舟邀請賽,吸引了上百個國家的留學生參與,“在龍舟競渡中,大家體驗中國傳統文化,也鍛煉跨文化溝通能力,意義非凡。”
龍舟之鄉的歷史底蘊與群眾基礎
不僅高校發力,作為上海唯一的“中國龍舟之鄉”,青浦區的龍舟熱更是淵源深厚。青浦區體育局副局長杜敏告訴記者,這片“水鄉河網”的區位優勢,讓青浦自古以來就是江南龍舟競渡的名地。宋代就有“龍舟奪錦之盛”“龍舟水嬉冠于江南”的記載,歷代端午節,鑼鼓喧天、龍舟飛馳,民間參與度極高。
攝于2024年青浦區盈浦街道第十一屆社區龍舟賽
上世紀90年代起,青浦已承辦過多項國際、國內大賽。每年的青浦龍舟公開賽更成為當地群眾性盛會,不同街鎮、村居都組隊參賽,場面熱烈。杜敏說,“我們既注重挖掘傳統民俗底蘊,也不斷推進龍舟運動專業化。青浦龍舟隊代表上海出征全國比賽屢獲佳績,成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文化名片。”
如今,青浦把龍舟融入社區推廣、學校教育,朱家角鎮多年舉辦世界華人龍舟賽,盈浦街道將龍舟作為非遺項目傳承,各中小學也積極開設龍舟活動,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民間習俗到國際舞臺,青浦龍舟運動已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傳播江南水鄉魅力的重要抓手。”杜敏表示。
新標準推動裁判與賽事組織專業化
隨著龍舟賽事數量日益增多,對賽事組織與安全保障的專業化要求也在提高。上海市龍舟協會裁判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文駿介紹,2024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地方標準“龍舟活動服務規范”》填補了國內相關標準的空白。“這是全國首個針對龍舟活動的地方標準,將‘龍舟運動’與‘龍舟活動’作了區分,為各類企事業、社區團建型的龍舟活動開辟了空間。同時,從水域安全到器材配備、從關鍵工種持證上崗到救援設備數量,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上海市地方標準“龍舟活動服務規范”》宣講會
目前,上海已有5名國際級、3名國家級龍舟裁判,一級裁判員162名,其中40歲以下占比50%、本科及碩士學歷達70%。市龍舟協會還通過常態化培訓、年審復核、嚴格執裁等方式,不斷完善裁判隊伍建設。王文駿表示,“有了標準,就能讓所有環節更加規范、有序,進一步保證賽事的公平和安全。未來還要與國際組織加強對接,提升上海龍舟運動的國際化水平。”
“龍舟+文化”:泗涇古鎮的沉浸式演藝
與激蕩的龍舟競速相映成輝,近年來“龍舟+文化”的跨界融合也在申城悄然盛行。其中,“千年古鎮(松江?泗涇)龍舟邀請賽”已連續入選“上海市旅游節”市級項目。去年,一部沉浸式情景劇《舟游泗涇》在當地首演,巧妙將馬相伯、史量才等歷史名人事跡以及國家級非遺“十錦細鑼鼓”等元素嵌入龍舟體驗的全過程,令觀眾沿著河道劃舟進入古鎮,邊競渡、邊看戲。
沉浸式情景劇《舟游泗涇》
沉浸式情景劇《舟游泗涇》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黃意明曾多次觀摩演出,他認為這一創作大膽地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與水鄉特色相融合,打破了舞臺藝術的時空限制,大大提升了觀眾的代入感。“跟著龍舟去旅行”,不僅是一種新鮮的文化體驗,也為地方文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舟共濟”的傳統精神,在戲劇敘事中被賦予生動的時代內涵,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
負責該劇導演與創作統籌的新形態演藝導演張笑帆則表示,“賽事本身就有巨大人流與關注度,通過在比賽河道外拓展文旅線路,讓觀眾有機會親自上船、‘沉浸式’體驗古鎮文化,能有效提升區域文旅的附加值和可看性。龍舟賽事也因有文化賦能而延長了熱度與影響力。”
文旅商體展融合:龍舟經濟“乘勢而上”
“龍舟競渡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以更加多元、開放的姿態融入現代城市生活。”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所研究員于秋陽從經濟與文旅融合的角度指出,上海龍舟運動不僅能帶動餐飲、住宿、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還能塑造城市形象、凝聚社會共識、輸出中華傳統文化。
近幾年,“龍舟+文創”“龍舟+康養”“龍舟+數字科技”正在不斷涌現。許多企業看準了龍舟活動的體驗性與文化吸引力,投入到相關的賽事運營、運動培訓、文創產品開發中,一些高校也積極探索“AI+龍舟”智能觀賽系統等項目。“在龍舟產業鏈上,從專業設備制造到賽事IP運營,再到衍生文創與數字化傳播,上海都有較大潛力去構建城市級、國際化的龍舟經濟體系。”于秋陽表示。
攝于2024千年古鎮(松江·泗涇)龍舟邀請賽非遺市集
攝于2024千年古鎮(松江·泗涇)龍舟邀請賽嘉年華無人機表演
乘風破浪,更廣闊的“龍舟之海”
對于申城而言,龍舟早已不局限于端午時節或競技場的“一時熱鬧”,它正成為弘揚傳統文化、帶動文旅經濟、塑造城市精神的新引擎。
這一個多月里,申城水面上鼓聲陣陣、槳影相隨,各項賽事熱火朝天;水面之下,文化與產業、專業與大眾、傳統與現代,在龍舟運動之“舟”上找到了彼此交融的無限可能。
專業人士指出,隨著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龍舟運動、更多跨界創新融入龍舟項目,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將為“百舸競渡”注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產業動能。在追溯端午龍魂、承接歷史文脈之時,龍舟精神所蘊含的勇毅與團結,也為上海未來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激情。
原標題:《申城開啟“龍舟季”!從校園一直劃到國際,上海龍舟怎么就掀起了全城熱浪?》
欄目主編:陳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