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場江南絲竹
(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江南絲竹廣泛流傳于江南地區,過去民間凡是大型集鎮或地區,必有一支以上的江南絲竹樂隊,或稱“清音班”“國樂社”,農村居民在婚喪嫁娶時請一支絲竹樂隊來助興,也是常有的事情。
20年代,江南絲竹傳到了上海,逐漸形成熱鬧喜慶與高端優雅兩種風格。而大場,作為上海的城鄉結合部,則完美地把兩種風格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了一起。
大場新華民樂隊歷史悠久,能追溯到最早的創辦人叫朱貴(1925年),大場人,在1950年前后,樂隊中來了一位民樂高手張仲翔,各種民族樂器幾乎樣樣精通,在他的帶領下,樂隊的演奏技能上了一個檔次,保留了幾十首民樂合奏曲,代表作有“百花爭艷”“田野春風”等。樂隊參加市級以上活動多次,與來自海內外的各個專業江南絲竹樂隊同臺獻藝,獲得優秀演出獎、優秀創作獎。
點擊觀看視頻
月浦鑼鼓
(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月浦鑼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清朝末期,月浦地區有個秀才在京城做了官,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們送了他八面鼓。秀才衣錦還鄉時,便在八面鼓的鼓沿上扎上繡有張果老、漢鐘離、藍采和、鐵拐李等八仙形象的彩綢,引起了轟動,這也就是流行于上海市寶山區月浦鎮、羅店、羅南、江灣一帶的“八仙對鼓”(也稱“八拍對鼓”)。
改革開放以來,“八仙對鼓”融合了山西的威風鑼鼓、太原鑼鼓、四川的鬧年鑼鼓以及浙東鑼鼓等優秀鼓種,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了新型的“月浦鑼鼓”,擴大了樂隊編制,創作了一批優秀曲目,并成功走向了舞臺。
點擊觀看視頻
顧村民歌民謠
顧村有著悠久的文化傳承,在民間,反映勞動的歌謠比比皆是,同時也不乏出類拔萃的詩人,元代張揆、明代劉沛霖、清代楊大征、民國彭公望等文人墨客均有詩歌佳作流傳至今。20世紀初,顧村的劉春山把民歌民謠加以創新,以“搭棚戲”為號召,把報載新聞編成段子演唱,被譽為“滑稽三大家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張進元、陳根清、陳文學等民歌手懷著翻身的熱情,創作了一批廣為流傳的勞動歌謠。60年代《上海農民詩選》收有劉行王宗康等人民謠作品。
改革開放后,“泰和詩苑”等一批民間詩社相繼成立。2002年顧村鎮被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列為“詩歌創作實踐基地”,被上海市教委列為“兒歌教育”科研項目。《新民晚報》《經濟日報》《少年日報》《寶山報》及上海東方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先后宣傳報道了“詩鄉顧村”的動態和成效,顧村民間詩人和學生的百余首詩歌、童謠作品由文匯出版社結集出版了《詩鄉和韻》詩選。顧村鎮被上海市文廣局命名為“詩鄉顧村”,文化和旅游部也授予顧村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
寶山諺語
寶山諺語是上海方言的一個分支,卻受其自身地域、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多種因素而自成一體。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代寶山人民創造了浩如煙海的歇后語、諺語、方言,散見在各種文獻和文學作品中,流行于男女老幼心中,傾吐在人們嬉笑怒罵聲中,長久不衰地活躍在人們的口頭上。
寶山諺語涵蓋了自然、地理、歷史、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內容,形象而完美地保存勞動生活的經驗,妙趣橫生、五彩繽紛。傳達出現實生活中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集哲理性、勸誡性、科學性與知識性為一體,其簡練生動、詼諧的語言風格,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貫穿了語言實用性的原則。
寶山諺語是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沉淀,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展示了前人的聰明才智,閃爍著樸素的哲理光輝。通過它可了解不同時期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從而激發其內心的鄉愁和愛家鄉的熱忱。對農耕文化的總結和農業生產指導,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點擊觀看視頻
隔著屏幕都能聞到肉香,夜晚寶山這里煙火氣十足
從“倒數第三”到特級教師,她用愛與智慧點亮學生心靈
全天候“營業”,三座公園煥新開放
通訊員:姚存卓
編輯:秦天宇
資料:規劃寶山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