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貴,啥毛病都沒有。”
2025年2月,上海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名單上,新增了一家外資醫院,這一消息引起眾人轟動,畢竟外資醫院被納入醫保難度極大,而這家醫院就是上海百匯醫院。
實際上,它在2004年就進入了中國,2023年更是投入16.1億元,建成上海百匯綜合醫院,2025年還啟動了上海旗艦店的建設。
貴,曾是百匯醫院的標簽。
從掛號費到床位費,百匯醫院長期對標國際標準,單日住院費用是公立醫院的3倍以上。
不過,此次上海百匯醫院成功納入醫保,既是對以往醫療工作的認可,也將為后續經營注入強大的動力。未來,患者在這里看病,既可以擁有高端的醫療服務,還可以享受醫保待遇。
一場醫療資源再分配的博弈,正式拉開帷幕。
2023年2月,上海百匯醫院正式開始運營。雖是新醫院,但它背靠全球頂尖醫療機構新加坡IHH集團。該集團上市市值約合千億人民幣,業務遍及全球,擁有83家醫院、7萬多名員工,實力雄厚。
百匯醫療不僅掌握前沿醫療技術,更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所以贏得了患者對它的信賴。
一位來自中緬邊境的中國患者,她的親戚曾在新加坡百匯醫院治療肝腫瘤,效果顯著且服務周到,一直對醫院贊不絕口。
當她查出甲狀腺結節后,這位親屬第一時間推薦她去新加坡百匯醫院治療。可考慮到路途遙遠,她便上網搜索,沒想到居然發現了上海百匯醫院的信息。
來到醫院后,她的就醫體驗堪稱“神速”。不到48小時,便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醫院隨即為她安排了微波消融治療,手術完成得很順利。高效專業的服務,讓她對醫院夸贊不已。
其實,像她這樣認可上海百匯醫院的患者不在少數。
而正是憑借著市場的認可,上海百匯醫院作為IHH集團在中國的核心項目,2023年成為“國際醫療旅游試點示范基地”,輻射長三角經濟圈乃至海外市場。
其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醫院不僅擁有先進的診療技術,更是將高效的就醫體驗,貫穿于整個醫療服務的過程中。
醫院推出的節假日錯峰醫療服務,就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2024年清明節期間,一位被查出甲狀腺可疑乳頭狀癌的安徽患者,來到上海百匯醫院就診。
當天上午9點到院看診,中午12點行甲狀腺穿刺活檢,下午3點出病理報告,4點做甲狀腺疑乳頭狀癌微波消融術,術后觀察2小時就能出院,乘坐高鐵回家。
而在其他醫院,從診斷到手術,通常需要住院1—3天,節假日還無法安排手術。
然而,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外資醫療機構數量已升到30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百匯醫療的戰略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
2025年,IHH集團將在上海開設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大型旗艦醫療中心,這無疑將是其在中國發展的重要的里程碑。
實際上,百匯醫療在中國發展的20年里,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很多調整。
在中國的外資醫院中,上海百匯醫院并不是資歷最老的,也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還有很多醫院已經在中國深耕了很多年。
其中,有一家醫院,央視新聞曾經2次做了專題報道,它就是屬于美華沃德醫療集團的上海美華婦兒醫院。
美華沃德醫療是上海老牌的私立醫療機構,誕生于2003年,已擁有一家醫院和三家門診部以及一家月子中心。
它憑借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質量,成為滬上很多明星以及高收入家庭青睞的醫院。
比如,在產檢B超環節,孕婦總是伴隨著緊張與不適,醫院允許家屬可以進超聲室陪伴。如果,檢查看不清胎兒,護士會讓孕媽媽在走廊散散步,在等候區休息、吃過東西以后,再安排一次超聲檢查。
有的媽媽,因為胎兒的位置問題,一直檢查不出結果,醫院的護士和超聲大夫都會耐心陪伴孕媽媽,確保在一天內完成檢查。
包括糖篩檢查,醫院給孕媽媽準備的糖水非常用心,夏天是冰鎮的、冬天是溫熱的,還會為用戶提供早餐。
實際上,擁有這種高品質的服務體驗,以及高超醫療技術的外資醫院,并不是只有在上海。
中國其他城市也有很多老牌的外資醫院。
天津鵬瑞利醫院是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已然成為外資辦醫院的“2.0模式”的典型代表。
相較于高檔的就醫環境,它的掛號費與公立醫院處于同一水平,普通號7.5元,副主任號10元,主任號15元。并且從掛號、問診到檢查,最快2小時內完成,無需排隊。
唐女士因感冒來就診,從掛號到拿完藥,不到半個小時,花了30元,而且醫生也問得非常詳細。
鵬瑞利集團還有4家醫療機構,甚至在天津打造的養老社區有1800張床位。
77歲的張大爺,專門從北京過來,就是為了了解一下醫院的就醫環境和看病費用。其實,北京也有很多好醫院,只是病人太多了,就醫體驗不太好。張大爺為了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并不介意多花點錢。
并且,他老伴有阿茲海默癥,這次過來也是為了看看護理院的環境怎么樣,合適的話會考慮帶老伴來康養。
中國醫療市場競爭激烈,外資醫院的策略是發揮自己“小而美”的模式,提升服務品質,從而補齊公立醫院的“短板”。
但是,外資醫院從誕生就帶有很大的缺陷,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發展,甚至關系到存亡。
近年來,外資醫院在中國醫療市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要真正站穩腳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看病費用一直是患者關注的重點,而外資醫院高昂的費用一直飽受爭議。
以上海百匯醫院為例,盡管已被納入醫保系統,但收費仍讓不少人承受不起。
特需門診掛號費高達1000元/次,普通門診掛號費也在1400-2200元之間;住院病房全是帶獨立衛生間的單人房,床位費每晚3000元。這些費用醫保報銷比例很有限,大部分需患者自費。
除了費用問題,醫生的人才引進和留存也是外資醫院的“老大難”問題。
盡管,外資醫院能夠提供優渥的薪資待遇,但中國醫生對公立醫院平臺的依賴性極高。公立醫院不僅提供科研支持,還有完善的職稱晉升體系,這些都是醫生職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所以,不少資深專家擔心離開體制后,工作穩定性受到影響,學術資源也會受到限制,而不愿輕易跳槽。
如果,從海外引進頂尖醫生,成本又過高,會直接增加醫院的運營成本,不利于規模化發展。
除了看病貴和人才引進困難等的弊病,外資醫院還存在覆蓋人群局限的問題,且短期內難以改善。
外資醫院主打“酒店式服務”和國際化標準,主要以商保用戶、高收入人群及外籍人士,患者規模有限,而普通患者多因為治療費用過于高昂,更傾向于去公立醫院就診。
另外,外資醫院因為“小而美”的經營模式,導致它的醫療范圍和治病水平受到限制。
它們一般以門診的診療活動,和常規手術為主,如婦科、兒科、微創、醫美等科室,一旦遇到復雜病例,只能轉診到公立醫院,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患者的信任度降低,從而造成患者流失。
醫療的本質不是商業博弈,而是生命與生命的托付。
正如“醫學之父”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所說:“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當外資醫院褪去“貴族光環”,憑借高超技術和優質服務贏得患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填補公立與私立之間的差距,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新浪新聞:《接骨3小時“白求恩”保住傷員一條腿》
2.醫學界智庫:《誰在投資外商獨資醫院?》
3.21世紀商業評論:《1000億新加坡巨頭,16億投建上海醫院》
作者:九思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