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觀察過學步期的孩子嗎?
他們踉蹌著撲向沙發,摔疼了會立刻回頭看父母:
如果得到的是鼓勵的微笑和張開的手臂,他們會咧嘴一笑,繼續踉蹌著試探;
如果得到的是驚慌失措的抱怨和“別跑了”的呵斥,他們反而會愣住了,甚至號啕大哭。
這個場景,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最危險的“懸崖”,往往來自父母過度保護的雙手。
當“讓孩子獨立飛翔”成為公認正確的育兒口號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真正的成長,從不是被推下懸崖開始,才學會撲騰翅膀,而是在可控范圍內經歷跌倒、爬起、再嘗試的循環?
被神化的“飛翔教育”
有位粉絲媽媽跟我分享說,她女兒18歲了,但還沒自己買過一次奶茶,坐過一次地鐵,我很詫異。
認真思考后我才明白,這位媽媽她代表了一類典型父母:從幼兒園開始規劃“領導力課程”,小學安排模擬聯合國辯論,初中送進“少年創業營”,高中沖刺藤校夏校……
他們堅信“孩子必須盡早學會獨自飛翔”,卻不知道,是親手剪斷了孩子試錯的翅膀。除了學習,什么都不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戳破了這種幻覺:在過度干預下成長的孩子,面對挑戰時,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比普通孩子低37%。
這個數據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一直被事事包辦的孩子,更傾向于逃避困難,而非解決問題。
就像被催熟的番茄,看似紅潤飽滿,輕輕一捏就爆裂流出汁水,真的沒想象中的那么堅韌,孩子也是如此!
更諷刺的是,這種教育模式,正在批量生產“高學歷巨嬰”。
日本文部科學省追蹤調查顯示,那些從小接受“精英特訓”的孩子,大學畢業后出現“決策癱瘓癥”的比例是普通孩子的2.3倍。
因為,他們習慣等待父母規劃人生,就像被投喂的雛鳥,永遠學不會主動覓食。你想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雛鳥”嗎?
心理學揭示“可控失敗”的魔力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指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探索世界時,會像“風箏”一樣,時緊時松地,跟父母保持連接。
因為,他們知道身后有根隱形的線,這種確信感反而賦予他們冒險的勇氣。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在自傳中提到,童年時母親允許他拆解任何家電,唯一條件是“必須自己裝回去”。這種“破壞性許可”構建的安全網,讓他在創業時敢于押注未知領域。
神經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孩子在可控范圍內失敗時,大腦會分泌特殊蛋白質促進神經突觸連接。
這也在告訴我們家長,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編織安全網,而不是只顧著讓他快速成長。
因為,當安全網編織好了,即使孩子成長時遇到困難,也會想盡辦法前行,而不是一蹶不振,從此擺爛躺平。
所謂的安全網,不是事無巨細的包辦,更不是無原則的兜底,而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失敗不會致命,但教訓足夠深刻”的成長生態。
什么是真正的安全網?
有些家長覺得,已經做到了放手和允許孩子自由探索,但其實,你可能在學習方面,從未松懈過,而這是孩子成長中新的枷鎖。
比如,熱播劇《小舍得》中,母親田雨嵐為兒子子悠創造的所謂“安全網”鏈路:奧數班、競賽獎、區重點保送……
當子悠在考場撕毀卷子,并大喊“媽媽愛的不是我,是考滿分的我”時,這張看似周全的安全網,早已變成密不透風的蠶蛹。
所以,看起來簡單,道理我們也都懂,做起來,卻難度疊加。
那么,如何避免這種悲劇呢?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提出“3C原則”,家長們可以作為參考。
原則一:Connection(連接感)
每周固定“無手機家庭時間”,跟孩子溝通,他的感受,不快樂和開心,都可以全盤托出。
讓孩子知道,家是永遠的能量補給站,爸媽永遠在身后,他一轉身就可以看到。
原則二:Capability(能力感)
讓孩子可以參與到家庭決策中,幫助進行更好的責任和能力發展。
比如,讓孩子決定,下一周的食譜,決定周末,全家人去哪里玩?需要帶什么?
原則三:Choice(選擇權)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教育,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在女兒上大學期間,俞敏洪允許她“休學一年去非洲做義工”,條件是必須自己籌集60%經費并提交可行性報告。
最終女兒不僅完成目標,還因此獲得聯合國青年領袖獎學金。
這才是一流父母給孩子編織的,真正的安全網,給孩子選擇權,并負責兜底。
有一定的選擇權,孩子才能在試錯中積累“我能行”的心理資本,而不是給他制造“不能輸”的恐懼。
枕邊育兒寄語:
當我們在機場目睹有的孩子可以獨自值機、安檢、登機時,總會感嘆“別人家的父母真會教”。但少有人注意到,那些從容不迫的少年背后,往往站著默默觀察的父母。他們教會孩子的,不只是生活技巧,還有,即使你做不好,我也在你身后為你兜底。所以,一流的父母不會一直教孩子飛翔,還會給孩子搭建安全網,期待孩子著陸時,也能是平安順利的。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