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超限效應”。
意思是說,一個人接受過多的刺激或者作用時間太長,會引發逆反心理。
類似于古人說的“過猶不及”。
家里的母親,承擔了相夫教子的主要任務,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是不停地逼著孩子要如何。表面上是母親在給孩子做人生規劃,其實是母親在按壓孩子。
孩子和母親之間,無法形成良性互動,那就會互相消耗,因此教育很失敗,孩子未來堪憂。
以下幾種格局,很多母親都有,一定要盡早改正。
01
“什么都要往前趕”的母親,養不出從容成長的孩子。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母親的想法。
母親很擔憂,若是孩子起步就晚了一點,以后要迎頭趕上,或者反超,就非常困難。
母親認為,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比別人出發早一點,那么勝算就大一些。沖著這樣的目標,母親會安排孩子“什么都往前趕”。
不知不覺,母親就成為了那個“拔苗助長”的人。
在知乎上,有一個討論性的問題:小孩子從小學跳舞彈琴有什么意義?
作為正方,網友“Odk”認為,孩子從小學習藝術類型的東西,可以鍛煉意志力,塑造好的體型,培養審美觀,增加身體柔韌性等。
作為反方,網友“Vivi喂喂”認為,很多家庭,耗費大量的錢財,讓孩子學習歌舞,樂器,滋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但是真正在這個行業里混出名堂的人,寥寥無幾。
孩子本身是否適合學舞蹈樂器?由不得孩子思考,都是家長一廂情愿。
至于孩子學得如何,往往是一句話概括了——比同齡人多學了一點,感覺還不錯。
說具體一點,舉個例子: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學習鋼琴,過了十級,之后就不了了之。孩子成年后,大多是什么都忘了。
有人說:“過早消耗孩子,就是透支孩子的時間資源?!?br/>
在古代,有很多的神童,比同齡人更成熟,但是結果卻令人唏噓。
唐朝的王勃,十六歲就做了公務員。但是心智不夠成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政治。憑借自己的興趣,給沛王寫了《檄英王雞文》,引發唐高宗憤怒,趕出京城,人生從此一落千丈。
母親,記住一句話:“等一等,讓靈魂追上腳步?!?/p>
根據孩子的特點,按照不同的年紀,做不同的引導。讓學習和年齡同步強行,人生才不會跌跌撞撞。
02
“什么都要比別人強”的母親,養不出自信成長的孩子。
很多人看過寇準成長的故事。
寇準小時候,喜歡飛鷹、走狗,和玩伴嬉鬧。
母親生氣了,拿起秤砣,砸傷了寇準的腳。
此后,寇準被母親嚇住了,努力學習,終于成為了一代名相。
以此看來,名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一定不能溺愛孩子,要逼著孩子強大。這成為了很多家庭的共識。
可是,不管母親如何逼迫孩子,孩子是不會成為天下第一人的,總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過分要強的母親,反而會讓孩子干什么,都不盡人意。
俗話說:“人比人,差一截;強中更有強中手?!?br/>
孩子一次次和人比,一次次比人差;孩子再努力,也不會滿足母親的期待。這就讓孩子一直失落。這是孩子自卑感形成的過程。
愛迪生說過:“登高必自卑,自視太高不能達到成功,因而成功者必須培養泰然心態,凡事專注,這才是成功的要點?!?/p>
總是朝著高處看,自己一直在底層,那就一直自卑。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做事情一開始,就覺得要失敗,結果就大概率要失敗。
孩子的成長,真的不是什么都比人強大,而是慢慢超越自己。
一個很普通的孩子,今天學會了幾個英語單詞,那就超越了昨天的自己。這就值得母親多去鼓勵。至于人家學會了一百個單詞,那是人家。母親,要以此類推,懂得鼓勵教育。
03
“什么都要圓滿”的母親,養不出輕松成長的孩子。
孩子是沒有辦法滿足母親的期待的。
母親設定的人生標準,孩子大概率是完不成。
很多孩子,從小確實有天賦,被母親認定為清華北大的材料。
回到現實,我們會發現,有天賦的孩子,不僅僅是你家一個,多去了。
看過這樣一種描述:孩子進入高中第一個月,認為自己上名牌大學,無壓力;孩子經過月考,認為自己輕輕松松上重點本科;孩子到了高三,發現上普通本科都不輕松。
確實,孩子成長的路,越往后越難,并不是如初設計的那樣。
有一句禪語:“殘缺便是圓滿。”
人生就像月亮一樣,虧了,滿了。不管怎樣,都會積極向上,努力圓滿。這就對了。
走在奔赴圓滿的路上,比圓滿的狀態,更為重要。
人生本是一個過程,為什么母親卻要孩子直接去尋找最后的答案呢?
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長的過程,就算跌倒了,那也是一份特別的禮物。這樣教育,孩子就輕松多了。
04
人的一生,能量是有限的,不要在小時候,就消耗殆盡了。
母親在孩子身邊,過分釋放自己的能量,又會和孩子的能量互相消耗。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不去加強并發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br/>
誠然,常常鼓掌的母親,培養了自信的孩子。
眼神有光的母親,培養了潛能無限的孩子。
放慢腳步的母親,培養了從容的孩子。
接納普通的母親,培養了輕松的孩子。
母親最好的格局,應該是允許孩子,是開在晚春的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