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對牛娃、普娃、爛尾娃等名詞,并不陌生。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標簽詞慢慢在教育圈中流行。
而這些標簽化的詞,其實對孩子是一種暴力。
有孩子傾訴:“當聽到爸媽嘴里說出我是普娃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像被重重地擊了一下,那種難過和失落簡直無法言表。”
有父母表示:“我絕對不會對自己孩子說出他是普娃這種話。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潛藏著無限的可能,只是等待被發現和激發。”
這些標簽詞太簡單粗暴,它本質上,是“唯成績論”教育評價體系的產物,是優績主義下的敘事,是一種把成功窄化為分數、名校、好工作的教育成功學。
1
“普娃”等標簽下:唯成績論的粗暴評價
難道成績不好,就只能是普通、不優秀、不能“成功”了嗎?
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來自安徽蕪湖的蔡葉昭,15歲時因成績不佳輟學,離開中專,父母和老師都覺得他就是“普娃”,前途黯淡。
他畢業后零零散散打了幾年工,沒有一技之長,工資一直很低,沒攢下多少錢。
但蔡葉昭對烘焙情有獨鐘,他下定決心報名學習西點,放棄五六千元的“高薪”去做烘焙學徒工,每天揉面超過5小時,手上滿是老繭,硬是練就一手“面包魔法”。
2017年,他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烘焙項目,用100多個零件拼出沙灘海洋主題面包,擊敗歐美選手奪得“技能奧林匹克”金牌。
盡管如此,蔡葉昭從不認為,獲得了世界冠軍就是人生贏家,他認為,成功是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并一直堅持下去,傳授出去。
如今,他是中國技術指導專家,培養出多名冠軍弟子,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夢想。
蔡葉昭的故事向我們證明,“普娃”只是成績單上的標簽。
傳統教育只看分數,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潛能。優績主義把成功窄化成了“考高分、上名校”,卻看不到孩子在技能、創意上的光芒。
而這單一評價體系,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現在的教育中,尤其是一些頂尖學校。
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姜以琳在《學神》一書中,分享了她在北京五所頂尖高中跟蹤25位精英家庭學生的七年研究。
她發現,這些學生在高中就形成了以成績和努力程度為標準的森嚴“等級秩序”:學神(成績頂尖)、學霸(成績優秀)、學渣(成績一般)、學弱(成績墊底)。
在這個體系里,“學神”被奉為神明,“學弱”卻連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
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從讀書到入社會,一直圍繞著單一的結果向評價體系。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中也一針見血地指出:
優績主義讓社會把成功定義得太狹窄:考高分、上名校、進大廠,仿佛這就是人生唯一的贏家模板。
這種敘事不僅讓“贏家”變得傲慢,還讓“普娃”們背上沉重的自卑感。
新時代的機會是多元的,成功的路徑也是多樣的。
我們的教育不該只盯著分數和名校,而應幫孩子發現興趣和潛能。
成功不該只有一種標準。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單純地培養“學神”,而是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向無限可能的大門。
世界這么大,賽道有無數條,哪條不能跑出精彩?
2
一個只能贏的社會,人人都是輸家
我們從小被灌輸了太多輸贏的概念:“不能輸,要成功,要出人頭地,成為人生贏家!”
然而,就像桑德爾指出的:
人生沒有所謂的贏家,“精英”與“普通人”的標簽不過是社會強加的刻板印象。
成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奏曲,而是機遇、背景、資源與努力交織的交響樂。
而優績主義總給我們描繪一幅誘人的藍圖:只要足夠拼搏,就能從起點直奔終點,成為人生贏家。
這聽起來振奮人心,但實際遠非如此簡單。
正如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的坦率發言:
“農村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他的成功背后是外交官家庭的資源加持——國際視野、優質教育平臺及系統化競賽培訓。
這種資源鴻溝在城鄉之間尤為顯著:
北京二中圖書館藏書量超過農村中學數十倍,在城市學生日常化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時候,農村的孩子卻常困于師資短缺與信息閉塞。
《極限挑戰》中“高考起跑線六問”的殘酷實驗,更是將熊軒昂口中的資源鴻溝具象化為可見的差距:
當6位嘉賓提出“父母是否接受過大學教育”“是否請過家教”等問題時,足球場上原本并肩而立的學生變得參差不齊——
有的人連跨六步直達前沿,而有的人卻一直困于起點動彈不得。
而很多時候,當我們評價那些人生贏家時,總是關注他們當下站在哪里,卻忘記了“贏家”和“輸家”、“精英”和“普通人”的起點,從來就不在一條線上。
這也讓一些所謂贏家,將成功歸因于個人努力,忽視了資源帶來的巨大優勢。
這不僅掩蓋了成功的復雜性,還加劇了社會分化,在無形中強化了“精英”與“普通人”的對立。
桑德爾就分享:自己也一度沉迷于分數的教育。14歲上中學的時候,教我們數學的老師把班級里的前一半座位分隔成「榮譽區」,用于每次測驗后按這門課的績點成績(GPA)排座。
在這種安排下,每次任何計分的測試成績出來前,這個老師會提前宣布座位變動,學生們一眼就能看出誰的數學最好,以及誰又考好了、誰又考砸了。
那時自己很小,以為學校就是靠這樣的制度運轉起來的:中學一共有兩千多名學生,但自己幾乎自然而然地跟前30或40名的同學玩在一起——一起成為了優績主義的既得利益者。
直到后來才意識到,優績主義背后被忽略的隨機性;
意識到當我們僅僅把高分取得的結果看作唯一的成功通道時,那些無法在這條道路上勝出的年輕人,會感到羞恥或挫敗;
那些成功的人,會感到疲憊不堪——因為他們知道,下一場競爭隨時會開始。
結果無論所謂贏家還是輸家,都面對著過度的壓力,最后人人都是輸家。
而一個公平的社會不應讓人成為“輸家”,而應讓每個人感受到自身價值。
3
多元時代:每一個孩子都不普通
優績主義讓社會變得冷酷:成功者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失敗者被貼上“無能”的標簽:
還讓我們忘了——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和可能性。
一位孩子讀書時成績不好,如今,他在職校學汽修。
一次,他驕傲和昔日老師分享自己修好了一輛多家修車行搞不定的車,他和老師分享自己“每天除了睡覺,幾乎不是在修車,就是在琢磨車。
只要認真做一件事,把心用在一個地方,就一定能成事。”
這樣的孩子,何嘗不是成功者呢。
單一的評價標準,優績主義的“贏家”敘事讓每個人都疲憊不堪。
就像一位曾經困于贏家敘事的學生所說:
“應試教育的創傷在于我一直在嘗試討好系統,這個系統從學校、到實習單位,到其他任何存在競爭的地方。
但后來,我還是會認真學習,不過不是為了優秀學生的稱號,而是因為我喜歡那些拓展我的視野的課堂。
我也會小小失落,在那些我覺得自己做的還不錯但是沒能拿獎的時刻,但這只是蛻變后的小小后遺癥。
當我意識到我最需要的肯定來自于我自身之后,我就不再為所謂的“年度人物”、“XX獎學金獲得者”、“XX之星”而感到焦慮或自責了。”
確實,我們不必困于外在的單一評價標準,在自我的評價體系里,在多元評價標準下,人人都不是普通人。
而且,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成功的標簽,而在于自我的感受與滿足。
所以家長們不妨放下焦慮,不給孩子貼“普娃”標簽,不拿“別人家的孩子”當標桿。
你的孩子可能不是“學神”“學霸”,但他可能是對昆蟲癡迷的研究者,只要找到自己的賽道,一樣很優秀。
而對孩子自己來說,一個人對人生的認識成熟之時是ta不再以普通、優秀來定義自己。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評價標準,在你自己心中,你就是1/1,就是the only one。
參考資料:
[1]邁克爾·桑德爾:《精英的傲慢》
[2]姜以琳:《學神》
[3]中國青年報:夜思|當年成績沒那么好的學生,現在都過得怎么樣
[4]三聯生活周刊:30歲后,我意識到自己和孩子都是普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